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14日公布新一輪援烏計劃,允許北約盟國購買美製武器轉交基輔,並對俄羅斯設定50天停火期限,否則祭出關稅、制裁。美媒分析,這項政策看似轉向挺烏,實則延續川普一貫主張:讓盟邦分擔成本、避免直接涉入,同時保留與莫斯科談判的空間。幾個月以來,川普態度出現變化,但核心戰略依舊矛盾,對烏克蘭而言,雖獲短期紓困,真正期盼的對俄即時懲罰與制裁依然落空。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川普14日關於軍援烏克蘭的發言,距離他日前所說對俄羅斯的「重大宣布」還有段距離。對基輔來說,好消息並不令人意外。川普允許北約其他成員國採購美製武器,種類看來相當廣泛,其中包括烏克蘭急需的愛國者(Patriot)飛彈攔截系統。川普甚至暗示,有一個北約成員國可能「備有」17套可供轉交。
無論北約最終提供的數量為何,這正如川普12日所提,也是烏克蘭當前最迫切的需求。面對俄羅斯每晚發射的彈道飛彈,唯有美製愛國者系統具備有效攔截能力,且其供應權限掌握在白宮。烏克蘭除愛國者存量告急外,其他精密美製武器雖未被具名,也可能納入此次援助。對基輔而言,這是一場關鍵且即時的短期紓困。
但更令基輔失望的,是川普並未同步宣布對俄羅斯能源買家啟動次級制裁。這原本可望重創莫斯科財政。美國參議院目前已有一項法案,提案對購買俄國碳氫化合物(如石油與天然氣)的國家課徵最高達500%的關稅,若付諸實施,後果恐極為嚴重。
這類制裁將直接衝擊中國與印度,一是美國主要對手,另一則為關鍵盟友。當前油價處於低檔,全球貿易卻動盪不安,此舉將對能源市場帶來明顯衝擊,美國自身也難以避免油價上漲的副作用。但川普設定的寬限期卻長達50天,考量到美俄雙邊貿易規模甚小,對俄羅斯本身幾乎不構成即時壓力。
這50天,等於給了普丁(Vladimir Putin)一個觀望窗口,時限將延至9月,看他是否能說服川普改變立場,或透過預期中的夏季攻勢,在戰場上取得足以要求凍結戰線的優勢。這也讓新德里與北京有時間考慮是否減少對俄能源依賴,或施壓莫斯科結束戰爭,儘管從實務上看難度極高。而對中國而言,局勢同樣棘手,北京官員近來已暗示,不可能讓莫斯科戰敗,否則恐導致美國將戰略重心全面轉向中美對抗。
川普所設的期限,也顯示他尚未放棄自己對烏克蘭戰爭政策中最難實現的一個假設:即克里姆林宮其實希望和平,只是迄今仍未被說服。川普再次設下期限,企圖促使俄方談判。但這類場景我們早已歷經,而普丁總是讓時鐘白白滴答過去。
不過,我們仍應關注川普態度的轉變,這種「氣氛轉向」或許比具體內容更能反映白宮的政策傾向。有一幕尤其耐人尋味:川普雖未直接稱普丁為「兇手」,但談及第一夫人時,他提到對方常提醒他,基輔每晚都在遭受俄羅斯無人機與飛彈襲擊。
川普似已歷經對普丁的四季情緒周期:春天的和平幻想、海灣與伊斯坦堡短暫的外交夏季、關係惡化的秋季,以及如今終於步入與拜登(Joe Biden)相同的冬季不滿。儘管俄方近月來持續透過虛偽手段與極端要求玩弄外交,川普仍未放棄試圖「勸服」克里姆林宮,讓其自願停止這場本質上由自身選擇發動的生存戰爭。
川普同時仍避開部分更強硬的選項。此次並未宣布提供烏克蘭新的美方資金,也未對外說明任何新軍事能力的具體交付時程。
整體而言,川普的烏克蘭政策雖在語氣上出現明顯轉變,卻仍保留幾項過去的核心特徵:盡可能讓他國分擔成本、對違規行為僅設下時限而非立即懲罰,以及對克里姆林宮和平意圖的信念,仍顯得令人費解。
對基輔而言,這次軍援帶來即時的喘息空間,但熟悉的失望感,恐怕也不會太久就再度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