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川普總統4月初拋出「對等關稅」震撼彈後,90天期限已屆,美方陸續公布對22國的新稅率,日韓關稅都逾20%,台灣暫未名列其中。然而,面對這場攸關國運的貿易戰,日相石破茂第一時間稱之為「國難」,韓國總統李在明更放話:「絕不會在影響國家經濟命脈的問題上輕易退讓。」
反觀台灣,「護國神山」早已赴美設廠,大筆軍購合約也早下訂,對美如此卑躬屈膝,還有什麼談判籌碼能保未來?
就像一場全球「選美大賽」,美國逐一揭曉關稅名單,讓各國神經繃緊。面對美國的關稅戰,日韓兩國選擇把談判拉升到國家安全層級,總統、首相親自定調,嚴守不能退讓的紅線,向美方展示他們真正的底牌。
日本:把汽車當國難級護城河
看看日本。川普政府今年以來數度指控日本汽車對美嚴重傾銷,揚言若協商未果,就要以「國安」為名,對日本汽車祭出25%高額關稅。這對日本而言根本是殊死戰,日本每年對美出口整車170萬輛,汽車與零組件出口總額超過700億美元,佔日本對美出口三分之一以上,撐起國內近90萬直接就業與逾500萬間接工作機會,對GDP的貢獻逼近12%。汽車保不住,石破茂自己的政治生命也差不多玩完。
因此石破茂毫不含糊地表態:「安全、能源、糧食,是日本必須堅守的國家戰略利益。」哪怕在農產品上願意小讓一步,汽車卻是自民黨與愛知、靜岡等汽車重鎮的鐵板,寧可拖延談判,也絕不輕言放棄。
南韓:把貿易戰納入國安決策
南韓總統李在明乾脆把貿易談判,直接納入國安會議日常議程。貿易部長楊漢玖率領的專業談判團隊處理所有細節,而總統府的國家安全室(NSC)顧問與外交高層全程參與,確保即使在談判桌上有任何微小妥協,都不會傷及美韓軍事同盟底線。
除此之外,國會各黨派甚至派出觀察員駐守駐美大使館,形成超高強度的政治監督,回防國內。對南韓來說,汽車、半導體乃至鋼鐵關稅,都涉及數百萬就業機會,必須用「外交、經貿、國安一體化」來打這場仗,對美國亮明底線:韓國的關鍵產業沒有退路。
即便川普已宣布8月起對韓課徵25%關稅,南韓政府仍多次強硬聲明:「絕不輕易犧牲國家核心利益。」未來就算繼續談,也將不惜代價守住主要產業。
台灣:忙著刷軍火卡,還自豪「對美承諾」
反觀台灣,場面就相當諷刺了。
副閣揆鄭麗君90天內三度赴美談判,誠意可嘉,但國人真正擔心的不只是最後那張稅單數字,而是我們到底還有什麼國家利益能談、能守?
根據府院簡報,台灣已經開出一大串自願送禮清單:擴大採購美國的天然氣、石油、農產品與軍武;催促台商加碼赴美設廠,台積電亞利桑那投資1650億美元,還要進一步擴產;主動撤除非關稅壁壘,放寬美豬美牛檢驗。更妙的是,賴政府還選擇「零報復關稅」起手式,讓美國在名單上多一個「待觀察」名額,期盼換到美國心情好。但越南這麼做,結果卻換得比原先預估更高的關稅,舉國譁然。
總統賴清德多次宣布國防預算將拉高至GDP的3%,採購更多美軍系統;經濟部更簽下備忘錄,未來10年要從阿拉斯加大量進口LNG,每年600萬噸,直接包下當地年產的3成,卻不說未來進價恐比目前佔大宗的卡達、澳洲貴。如果真像府院說的那麼好,何以日韓不搶著簽?
比起日韓在汽車、稻米與半導體上的態度堅如磐石,台灣選擇以軍購、能源採購當投名狀,提早就把可用的談判籌碼端上桌,只為營造「良好氛圍」。結果可能是,關稅該加的還是加,底線還沒到就自我放棄。
企業憂雙輸 台灣還剩什麼底牌?
卓榮泰說,政府會守住工業與農業的敏感產品;民進黨中央強調,「我們是用更高層次經濟回應來換取台美合作」。聽來彷彿可以任性到把國家利益當廣告投資,但殊不知不透明的決策、談判、一問三不知,已成全民與企業最焦慮的事。
近一段時間,台幣「主動升值」逾6%,等同先給企業套上一層隱形關稅。若再加上可能高達20%到25%實質關稅,民間企業毛利3-4%(茅山道士)產業根本撐不住。全國商總理事長許舒博直言,如果談判還是談到高關稅,政府就該向全民道歉,台企被迫轉移東南亞、自求多福,也是剛好而已。
世界主要經濟體都有「絕不可碰觸」的底牌:日本是汽車,南韓是稻米,德國、印度、越南也嚴設防線。台灣呢?護國神山早就遠離,軍購能源全數先行刷卡,連剩下的談判槓桿都不見了。
關稅談判即將揭曉,賴政府究竟能不能守住台灣真正的底線,還是重演「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悲劇?如果最終重大利益全讓出,卻什麼都換不回,民進黨政府該如何面對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