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美國時間7月9日公布第二波「對等關稅通知信」,新納入巴西、菲律賓等8國,其中對巴西徵收50%關稅最嚴厲,然而,台灣至今依然未被點名,外界一度認為是幸運避過一劫,但旅美學者、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卻示警,這可能代表台灣成了最後一張談判籌碼。
川普再發出新的關稅通知信,最新8個國家分別是菲律賓、汶萊、伊拉克、 摩爾多瓦、利比亞、阿爾及利亞、斯里蘭卡、巴西,其中菲律賓從原本公布的17%,上調到20%,而巴西稅率50%,是目前最高的國家。
川普政府預計未來兩天將再寄出15至20封信函,台灣是否被納入下一輪仍未確定。翁履中今日稍早在臉書分析,台灣尚未收到川普政府的正式關稅信函,看似「避過一劫」,但這樣的沉默,未必是好消息,反而可能代表台灣被當作一張延後處理、靈活使用的關鍵談判籌碼。
翁履中指出,雖然台灣是美國前十大貿易夥伴,但如果把台灣主要出口的資通訊產品、電子零組件這些高科技產業排除在外(因目前皆屬美國商務部以《貿易擴展法》第232條進行單獨國安審查的產業),台灣對美出口的貿易總量其實相對有限,因此在整體關稅談判排序中不具「迫切處理」的優先順位。
翁履中續指,台灣對開放農產品與汽車市場的接受度極低。這些領域在過往的雙邊談判中一直是美方強烈要求但台灣難以退讓的項目。這也導致美方對台灣開出的條件,不太可能是象徵性的「10%友善關稅」,而是與日本、韓國、甚至越南相仿的20至30%高關稅。美方清楚台灣政府面對內部壓力的讓步空間有限,因此並不急於公布,反而可能在其他國家案例定型後,再回頭向台灣「一口氣逼出最大讓利」。
翁履中說,台灣對美方來說的價值,不只是貿易數字,不是一般認知的市場,而很可能看中台灣在「金融市場的潛力」。從台灣金管會5月與外資投信的座談中,可以看出美系資金表態擴大在台布局,包括聯博、景順、貝萊德等機構都看準台灣市場可能逐步鬆綁的機會。這些金融業者進場的渴望,正是美方可能開出的一張牌:若要換取較低關稅,或許台灣除了一般認知的的市場之外,還需要開放更多金融業務與資金市場准入。
翁履中認為,台灣尚未被點名,不會是因為被「優待」,而是因為川普政府尚未決定如何「最大化利用」這個盟友國的戰略價值。延後公布,美國保留更多談判空間與壓力手段。美國預計本週將再釋出15至20封新關稅通知,台灣的信,或許就在其中。
翁履中強調,此時此刻,我們不能只是等待和猜測,政府要有清楚的底線,也要有準備好的談判策略,民眾和企業界也需要知道關稅的談判結果跟台灣被迫讓出的利益是什麼。否則,我們將面對的是一份條件苛刻、無從反駁的通知,甚至來不及因應。
翁履中表示,在川普政府以「談不成就開鍘」的策略下,台灣不能輕忽經濟風險和對台灣的長期衝擊。希望台灣不只是「集氣等待」,而是真的知道如何「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