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超越陸港!美成為台灣最大出超國 學者憂:不利關稅談判 

中研院經濟所分析,台灣上半年拉貨效應大爆發,出口及投資撐起經濟動能,讓全年在對等關稅衝擊之下,經濟成長得以「保底」。圖/中央社
中研院經濟所分析,台灣上半年拉貨效應大爆發,出口及投資撐起經濟動能,讓全年在對等關稅衝擊之下,經濟成長得以「保底」。圖/中央社

財政部昨(8日)公布我國六月的出口金額為533.2億美元,創下單月新高。其中,六月對美國的出口規模為172.7億美元,增幅高達90.9%,創下歷史單月紀錄。此外,今年上半年對美的出口餘額為552.3億美元,成為我國最大出超國(出超指出口總額大於進口總額),超越對中國大陸與香港的359.6億美元,創下自有統計以來首次上半年對美出超規模超過對陸港。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目前率領談判團隊在華府與美方進行對等關稅的談判。由於台灣對美國龐大的貿易順差是美國統統川普(Donald  Trump)課徵高額關稅的原因之一,對於我國對美出口的「亮麗」成績,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表示,美國對AI需求的增加,加上廠商預期對等關稅的徵收而提前採購,驅動了我國對美的出口成長;劉大年指出,面對這些資料,對我方談判並不有利,「出超太多,美國人會有意見」。

不過,劉大年提到,目前川普提出的對等關稅基於去年的資料進行推估,而今年許多國家對美國的出口也顯示成長,稅率談判的關鍵在於我方願意讓出的程度和數量。財政部昨天發布的出口統計顯示,對美國、大陸及香港的出口市場持續調整。

財政部統計處長蔡美娜表示,從上半年來看,兩者的出口比重相近,皆為27.9%,對陸港的出口比重跌破30%,降至近24年來的新低,而對美國的出口比重則達到三十年來的新高。

蔡美娜指出,台灣對美出口表現良好的原因除了AI商機崛起和近期急單的影響,也可能與美國經濟基本面穩健及推動製造業迴流政策有關,還有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影響。財政部指出,在六月的五大主要市場中,僅對歐洲的出口出現負成長,其餘均為雙位數成長,其中美國的出口表現最為強勁,六月出口值再次重新整理歷年單月紀錄,達到172.7億美元,較去年同月快速成長90.9%,是連續23個月正成長,也是歷史上第三長的上升週期。

在出超方面,財政部的統計顯示,上半年金額為557.1億美元,對美國出超552.3億美元,為統計以來首次超過對陸港的出超規模;對南韓的入超則為162.7億美元。這兩個國家分別成為台灣上半年最大的出超和入超來源。

從今年前六月的對美出口資料來看,資訊與視聽產品的比重已攀升至70%,相比2018年美中貿易戰爆發當年的24%,幾乎是三倍之高,因而驅動了對美國出超的顯著成長。六月對陸港及對日本的出口因電子零組件需求活絡,年增幅分別為13.1%和25.3%;僅對歐洲的出口表現較為疲弱,持續年減5.4%。

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今在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中指出,雖台灣對美國出超順差佔GDP的比例相對高,所以在關稅跟匯率上相對會有些壓力,但台幣20多年來中性回歸的特質沒有改變,所以除了半導體業外的其他產業短期內會比較辛苦外,他對台灣企業適應力、創新力以及競爭力較有信心。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