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專欄】大量AI生成假訊息!人工智慧讓虛實界限不再清晰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隨著AI技術的迅速普及,社交媒體與影音平台充斥著大量AI生成的假訊息與影片,使真實與虛假的界線變得模糊難辨。近日媒體報導指出,在YouTube平台上,大量假造美國饒舌歌手Diddy審判的影片,透過AI技術編造各種名人捲入的聳動情節,以獲取數千萬的觀看次數,並藉此牟取暴利。這種假訊息浪潮,不僅對當事人造成巨大傷害,更嚴重破壞了網路資訊的真實性,讓大眾的認知陷入混亂。

這些YouTube頻道的運作模式高度一致,以AI生成的虛假影像與煽動性的標題,編造虛假證詞、醜聞與駭人聽聞的情節,例如「Justin Bieber(小賈斯汀)揭露Will Smith(演員威爾史密斯)與Diddy的不堪內幕」,這樣的假影片輕易吸引數百萬次點擊。即使後來YouTube終止了部分頻道的獲利資格,但這種現象早已凸顯出網路平台監管失靈,以及科技對真相的威脅。

無獨有偶,在巴勒斯坦加薩地區,一些亟需幫助的平民,竟因被懷疑是AI生成的「假人」而難以獲得救助。例如一名加薩青年Saeed Ismail試圖透過社群平台募款援助家人,卻被網友指控為AI生成的詐騙角色,理由竟是他所使用的毯子上有奇怪的文字。即便他透過視訊通話、身份文件等方式證明自身真實存在,仍難以說服部分網友,顯示AI技術對真實人物所造成的嚴重誤解與傷害。

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AI生成內容所帶來的巨大挑戰,真實與虛假的分辨難度日益提高。當假訊息氾濫成災,大眾開始本能地懷疑一切內容的真實性,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反而因此蒙受無法彌補的傷害。這種情況對於資訊信任的侵蝕,可能比單純的虛假資訊傳播更具危害性,因為它動搖了人們對現實世界的信任基礎。

平台業者在處理此類問題時的反應速度與規模也明顯不足,YouTube雖然終止了一些造假的頻道,但AI生成內容的低成本與高效率,讓此類頻道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靠監管和事後追蹤並無法有效解決根本問題。平台必須提升預防假訊息的前瞻性,建立更嚴格的內容審核機制,以及提高使用者辨識假訊息的能力。

另一方面,社群媒體上的過度懷疑與無端指控也值得警惕。人們應該學習如何以更謹慎、客觀的態度看待網路訊息,避免因過度警覺而陷入非理性的猜忌,甚至傷害真正有需要幫助的人。

AI技術的快速發展固然帶來了巨大的創新與便利,但也伴隨著複雜的倫理與社會問題,未來我們需要更加謹慎地處理AI生成內容所引發的種種挑戰。各界必須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健全的技術與制度框架,確保科技發展的同時,也不會犧牲資訊的真實性與社會的信任基礎。只有當我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且積極採取行動,才能避免陷入一個真假難辨的數位混沌時代。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