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俄烏戰爭經驗寶貴啟示 臺灣勿陷入代理人戰爭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近日總統賴清德啟動「團結國家十講」,第四講聚焦國防課題,不僅批判中國一再增加軍事預算,也指控立法院刪除或凍結政府國防預算。並指出馬英九政府時期,國防預算並未增加反而逐年減少,GDP占比降到約2%。蔡英文主政後,從2016年的3596億元到2024年的6068億元,提升80.74%,已占GDP2.5%。賴清德總統上任後宣布國防預算將達到GDP3%以上,藉此顯示捍衛臺灣安全決心。值得關注是,賴總統提俄烏戰爭經驗對臺灣啟示,此頗值得進一步探討。

從俄烏戰爭角度檢視,臺灣社會國民素質與意願,真正有決心為臺灣一戰嗎?臺灣土地面積狹小,缺乏烏克蘭的戰略縱深,也無國際組織歐盟及軍事同盟組織北約可以依靠,本身非集體安全組織聯合國成員;更無美國信誓旦旦宣稱防衛臺灣,且美國政黨輪替也影響對烏克蘭承諾一致性。這些經驗顯示,烏克蘭在美俄霸權爭奪過程中陷入代理人戰爭困境;他山之石,臺灣不應陷入美中霸權競爭過程中險境。

俄烏戰爭對臺灣具有多重意涵啟示,涉及軍事實力、國防經費、戰爭樣態與國際宣傳、奧援的複雜問題。首先,軍事實力及國防支出方面。2020–2024年前期間,兩岸軍費與GDP比例對比,2020年大陸軍費/GDP約 1,780億美元 /14.7兆美元 約1.2% ;臺灣軍費/GDP約110億美元/ 6,700億美元 1.6%。俄烏戰爭後2022年,大陸比值 2,300億美元 /18.3兆美元約1.25% ;臺灣比值118億美元/7,700億美元約1.53%。2024年大陸比值2,360億美元/18.5兆美元約1.27%;臺灣比值132億美元/7,000億美元約1.89%。

這顯示中共國防費維持約GDP比例的1.2%~1.3%,但基數龐大,總軍費達臺灣約17倍。然臺灣國防開支占比逐年上升,2024年達接近2%、2025年高達2.45%,但軍費絕對值仍遠低於大陸軍費甚多。以臺灣相對弱的經濟力要支撐軍事力,顯得力有未逮。大陸經濟力是臺灣22倍,且持續擴大差距;大陸軍費佔GDP比重在1.2%~1.3%;臺灣則是未來上升至3%,甚至是5%,即使如此兩岸軍力不對稱結構仍將更拉大差距。

其次,在全球軍力排名方面。以2024年Global Firepower排名,中國大陸第3名,是世界第二大軍費國家且其高科技軍種快速發展;至於臺灣則名列第23名,儘管兵力少,但科技密集、防衛系統尚強。對比俄羅斯軍力是全球第2名的核武大國、常規軍實戰經驗、重裝備多;烏克蘭軍力名列第18名,經北約及美國大量援助後,其軍力明顯大大提升。

在兩岸軍力對比上,大陸總體軍事實力明顯遠高於臺灣甚多,呈現極度不對稱狀態。烏克蘭軍力提升主要來自北約及美國支援,然臺灣外無正式軍事同盟組織,僅是參與印太戰略民主成員;也無類似美日安保條約、美韓軍事同盟,背後也無類似北約組織支持。更甚者,臺灣內部又社會對立分化、政黨惡鬥及國家認同分歧異常嚴重。賴總統團結國家十講,恐成加深臺灣分裂十講,降低臺灣整體戰鬥力。一個凝聚的臺灣尚難以應對大陸,更何況一個分裂的臺灣。

再者,臺海戰爭與俄烏戰爭有其根本差異性。一、地緣戰略方面。兩岸是島嶼防禦,須兩棲登陸;俄烏是陸地接壤,傳統地面推進。固然跨海作戰難度高於地面作戰,但臺灣面積狹小欠缺戰略縱深。二、戰爭型態方面。臺海可能為資訊戰、精準打擊、飛彈攻防為主;俄烏戰爭為傳統野戰、砲兵密集作戰。三、戰爭時間軸。臺海初期幾日至數週為關鍵,閃擊與反登陸為主;俄烏戰爭則是漫長拉鋸戰已逾兩年。四、民間動員方面。臺灣須強化全民國防與備戰意識;烏克蘭則是高度動員全民參戰、領土保衛戰。

最後,國際奧援及牽制。臺灣固然具潛在美日軍事支援,但卻相當具有模糊性、不確定性;相對美國拜登政府四次公開承諾保衛臺灣,川普政府則無;日本政府方面先前論及臺海有事、日本有事,現政府則較為親中。烏克蘭作為北約及俄羅斯戰略緩衝地帶,明顯獲得北約直接軍援、情報支援,北約軍力是俄羅斯四倍、經濟力是二二倍;美國對烏僅進行軍事援助、融資及對俄實施金融經濟制裁,並無直接出兵協防。

因此,一旦臺海衝突,臺灣背後欠缺來自北約軍事組織及美國堅強支持。且臺灣非聯合國成員,國際支持度相對非常薄弱。大陸來自國際牽制,主要是美國軍事嚇阻,這牽涉美印太戰略、供應鏈安全;相對而論,烏克蘭是歐洲安全體系的核心戰場,所能連結北約軍事同盟及美國力量較為強大。臺灣欠缺獲得美國、日本、北約及聯合國支持,來牽制大陸的武統。

我們重新再檢視俄烏戰爭發展,可歸納對臺灣諸多啟示。一、不對稱戰力:烏軍透過標槍、海馬斯、無人機有效削弱俄軍裝甲;二、國際外交:烏成功爭取全球輿論與軍援,臺灣需強化大外宣;三、全民防衛:烏全民抗戰意志強烈,臺灣需建立戰時民防體系;四、戰略溝通:烏總統展現領導與國際溝通,賴總統需更具備危機領導力;五、持久戰準備:俄烏戰爭顯示戰爭可能漫長,臺灣需長期備戰準備。

臺海衝突若一旦發生,解放軍登陸難度遠高於俄烏戰爭的陸戰形式。臺灣需依靠跨海地理屏障與國際嚇阻,俄烏戰爭經驗凸顯即使雙方軍力懸殊,但堅定意志與國際支援,可有效防衛家園。臺灣雖可加強不對稱戰力、戰時韌性、國防意識與外交突破,問題是臺灣人民有準備為臺獨一戰嗎?毋庸置疑的是,對比大陸軍費、軍力及GDP發展,臺灣在軍費及軍力絕對弱勢,經濟力也處於絕對弱勢,且國防費要支撐高於本身經濟力承載,又缺乏戰略縱深。兩岸間應回歸對話取代對抗,臺灣固然需要加強國防備戰,在國際戰略應避免選擇完全倚美論;應從聯美抗中失衡戰略,轉向等距友美和中均衡戰略,此方為明智的臺灣避戰之略。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