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三陰性乳癌的患者,因缺乏賀爾蒙與HER2受體,無法使用標靶藥物,患者只能依賴傳統化療如紫杉醇治療,卻有高達四成患者復發,還會產生抗藥性。國家衛生研究院與清華大學合作,成功研發具細胞穿透性的KIF2C小分子抑制劑「BPRMC007S9」,有效對抗紫杉醇抗藥性腫瘤。
這也是全球首見的新型抗癌藥物。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Developmental Cell》,為癌症治療帶來新曙光。
三陰性乳癌約占乳癌的10至15%,此癌症惡性高、易轉移、復發率高,尤以診斷後三年內最為關鍵,且復發後常具多重抗藥性,治療困難,被視為乳癌中最棘手的亞型。
研究團隊包含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長謝興邦,以及清華大學教授王慧菁、講座教授孫玉珠。團隊指出,KIF2C是一種微管解聚蛋白,在癌細胞中表現異常,能協助腫瘤細胞修復紫杉醇破壞的微管結構,使癌細胞持續分裂、逃避化療。抑制KIF2C活性,有機會逆轉腫瘤抗藥機制。
歷時多年,團隊合成超過60種候選化合物,最終篩選出「BPRMC007S9」。此藥物不僅具高度細胞穿透力,在動物模型中單獨使用即可抑制腫瘤,與紫杉醇合併使用時更展現強大協同效果。活體實驗結果顯示,在14天內可抑制多重抗藥性腫瘤的生長,顯著改善治療成效。
除了三陰性乳癌外,研究也已拓展至卵巢癌、子宮內膜癌與子宮頸癌等婦科腫瘤,並與清華大學學士後醫學系主任周宏學,及林口長庚醫院婦癌團隊合作,推動進一步臨床應用。
所長謝興邦表示,早期研究一度面臨經費困境,幸賴國衛院競爭型育成計畫與清大潛力團隊支持,研究方得以延續。KIF2C抑制劑是台灣自主研發、全球首見的新型抗癌藥物,具極高臨床轉譯潛力。
國衛院長司徒惠康也指出,這項成果展現跨機構整合與新創育成的成功典範,更是國衛院推動創新藥物研發的重要里程碑。他期盼KIF2C藥物能順利進入臨床試驗,為過去束手無策的癌症病患提供新的治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