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近期發起的「蜘蛛網行動」(Operation Spiderweb),利用無人機對俄羅斯境內多處空軍基地進行襲擊,震撼國際社會,也再次彰顯烏克蘭軍方的膽識。這次行動成功滲透俄羅斯防線,部署超過百架致命無人機與遠端操作人員,突襲戰略轟炸機駐紮地點。這一壯舉顯示烏方出其不意的能力,也暴露俄羅斯國安體系的疏漏。儘管行動在心理與象徵層面提振了烏克蘭民心,但學者指出,這場成功的無人機襲擊基本不能改變整體戰爭局勢。
美國國際關係學者華爾特(Stephen Walt)在最新一期《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撰文指出,自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戰爭已邁入第三年。烏克蘭與其西方支持者至今尚未提出有效打擊俄羅斯戰略目標,並迫使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收手的全盤戰略。事實上,普丁並未因這類戰術挫敗而動搖,兌現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停火的承諾,反而持續進行報復性攻擊。
從戰略角度觀察,「蜘蛛網行動」的成功仍屬戰術層面的勝利。雖然無人機已顛覆傳統戰爭形式,但如美國學者佩普(Robert Pape)於其著作《為勝利而轟炸》(Bombing to Win, 1991)中指出,空中力量(包括無人機)往往無法單獨結束戰爭。除非與地面部隊協同運作,否則即使摧毀戰略設施、領導層或平民目標,也難以改變敵方意志。
烏克蘭此前曾在2022年秋季及2023年夏季發動大規模反攻,儘管初期有所斬獲,但未能扭轉戰局。無論是「蜘蛛網行動」還是突襲庫爾斯克(Kursk)的短暫成功,最終都未能形成實質戰果。俄軍雖代價高昂,但仍持續推進。
華爾特指出,更根本的問題在於,烏克蘭面對的是一個將其地緣政治定位視為「生死議題」的對手。普丁的最低戰爭目標,即阻止烏克蘭成為西方堡壘,至今並未改變。而美國與其盟友,包括美前總統拜登(Joe Biden)領導下的政府,則始終不願直接投入地面部隊。這種戰略不對稱,導致烏方只能依賴頑強士氣、西方援助與經濟制裁等間接手段,盼望俄方回心轉意。但到目前為止,這一策略並未奏效。
政治因素也使和平談判更困難。戰前基輔與莫斯科即缺乏互信,如今雙方更無和解空間。隨著芬蘭與瑞典加入北約(NATO),普丁對西方威脅的警覺更甚以往,而俄羅斯的侵略行為則使周邊國家進一步背離。雙方的安全困境日益惡化,妥協空間極為有限。
華爾特認為,展望未來,單靠如「蜘蛛網行動」般的創新攻擊,難以撼動戰略格局。真正可能改變戰局的,是持續讓俄方承受難以忍受的損失,同時尋求一種能威懾且安撫莫斯科的安全安排。這不意味著綏靖,而是在壓力與對話中尋求穩定務實的談判。
遺憾的是,在歐洲政治分歧與美國川普政府對盟邦的敵意態度下,這樣的外交努力能否成形,仍令人懷疑。最終,決定烏克蘭命運的,恐怕不再是戰術上的勝利,而是西方世界能否拿出足夠的決心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