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與歷任民選總統就職周年演說不同,賴清德總統對兩岸議題、政策及關係幾無著墨淡化處理,為何有溫和放軟的文本論述轉變,究竟是因賴總統民意支持度下降,或是兩岸螺旋敵意增加,抑或是受到美中在對等關稅談判後關係趨於緩和使然,尤其川普總統對中國開放竟持這對統一與和平有利說法。這顯示賴總統在就職周年演說態度放軟、立場平和及溫和,可能有來自美國因素影響。
美中台三邊不對稱戰略互動關係中,民進黨選擇抗中保台路線及聯美抗中戰略,積極鑲嵌進入美國主導印太戰略,充當美國圍堵中國戰略前沿的馬前卒。儘管從蔡英文到賴清德總統主政,皆宣稱台灣扮演棋手而非棋子角色。然普遍性觀點認為,太平洋的大兩岸美中關係,決定台灣海峽小兩岸的兩岸關係。當美中關係衝突需要台灣強硬時,台灣的兩岸路線相對激進;當美中關係緩和,美不希望台灣擾動美中關係時,則希望台灣不要成為麻煩製造者。
賴清德就職周年演說相對溫和放軟,甚至釋放些微政治善意,這與美方壓力下刻意迴避兩岸敏感議題有關。早在發表周年就職演說前,賴總統已釋出些微政治善意。包括提出以大小公司併購論,譬喻類比兩岸統合;宣稱脫中入北論是個別學者主張,也主張中國也是台灣全球佈局一環;同時,也宣稱界定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是不得已不得不做法。
檢視賴總統執政一年來兩岸論述相當強硬,包括深化兩岸互不隸屬論、中華民國祖國論、脫中入北論;同時稱呼對岸、大陸即中國、兩岸兩區兩國、不承認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將漢族界定為其他人口。同時,要求陸配放棄其中國國籍,限制兩岸教育、觀光、宗教文化交流,尤其批判中國統戰策略無所不用其極。對於反對黨、兩岸交流者,動輒標籤化其親中賣台及充當在台協力者角色。如此反中、抗中兩岸路線,竟然在就職周年演說文本並無大陸、對岸及中國、兩岸關係語詞,可謂是全面去中的政策論述。
賴總統就職周年演說文本全面去中化,反而許多篇幅皆在大談美台關係,其言詞邏輯跳躍、論述典範轉移,顯然是對美國交卷的成份較為濃厚。尤其賴就職周年演說前夕,卻無預警式拋出公司併購說,這具有和平統一的概念內涵。主要是因應川普總統提出統一與和平論,這背後可能來自美方因素,讓中國盡量找不到攻擊藉口。
賴總統就職周年談話中,應是考量到美國總統川普正積極籌劃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且美中在瑞士日內瓦關稅談判後關係趨於緩和,川普大讚中國的開放利於統一與和平,儘管白宮、國務院及總統府皆澄清關稅談判未涉及台灣、兩岸議題,但顯然美國打了台灣牌。若美國此時期希望營造美中關係互動良好,就不希望台灣擾動製造兩岸緊張、對立及衝突,致周年談話中幾乎未提兩岸議題、稱呼中國或大陸。
美中台三角不等邊戰略互動關係中,從拜登政府到川普政府正呈現互動模式典範轉移。拜登政府建構美台的戰略夥伴模式,視台灣為美國民主價值同盟。川普執政後,兩岸政策轉向交易依賴,台灣必須大量軍購、產業遷移美國及對美大採購;但美方則尚未戰略清晰表述防衛台灣,此視美方國家利益而定。
川普上任以來其政策具有交易式和高度的不確定性,沖擊其傳統盟友體系,致國際關系格局朝向多極化。從蔡英文主政時期一再宣稱這是美台關系最佳歷史階段,然川普提出對等關稅戰對全球盟友進行攻擊,雖然對傳統盟友採取報復性關稅稅率相對較低,如對日本、南韓、新加坡、澳洲、紐西蘭及歐盟等北方國家。但對東南亞緬甸、柬埔寨及越南則相當高,對台灣課以對等關稅32%為全球第六高,此前台灣已投資美國台積電約1000億美金。
台灣因應美國對等關稅策略,民進黨政府宣布提高國防經費佔GDP3%,增加對美產品採購及實施零關稅談判,但仍遭報復性關稅。事實上,川普正是頻頻利用關稅戰等大棒,將台灣籌碼化、工具化以極限施壓中國,同時也向台灣索取更高保護費,此主張引發台灣社會疑美論聲浪。,擔心台灣不是棋手,甚至不是棋子,而是可能變成棄子。是故,賴清德就職周年演說呈現去中國化、去兩岸化特性,更多是轉向美國表態。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