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社論】美國加持急凍  賴政府對外關係崩盤

主筆室/梅花媒體集團

美國總統川普拋出「和平與統一」論,台灣陷入一片焦慮不安之中,民進黨政府硬拗式回應不僅暴露未能跟上川普新變局,企圖帶風向更是危險的政治操作。檢視賴清德總統就任一年來,指標性的涉外事件都是負面導向,美國國務卿4年來首度未能公開發表聲明,聲援台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就是最鮮明例證之一。

美國的承諾與支持是台灣外交的最重要支柱,特別是在民進黨「倚美抗中」的神主牌下,美台關係風吹草動連動台灣整體對外關係。《紐約時報》在今年2月就預警,台灣試圖與川普的核心圈子建立聯繫,但收效甚微,這個問題到今天不但未能改善,甚至變本加厲。

為化解川普「和平與統一」震撼彈的衝擊,總統府與外交部的基本論調是,美國國務院表明中國政策沒有改變,以及美中經貿談判並未涉及台灣問題。賴政府企圖帶風向,粉飾太平,其實充斥事實與邏輯謬誤。美中貿易談判,台灣既非當事國,美方也未向台灣簡報,根本就沒有立場對談判內容說三道四;其次,即使中美經貿談判未涉及台灣問題,與川普針對台灣問題發表他的看法,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關聯性與排他性。

化解統一論  賴政府荒腔走板

化解統一論的負面效應,最有效的途徑是由川普本人或是美方決策官員公開釐清,或是賴政府透過高層管道尋求美方說明,但賴政府迄今無法建立與川普政府高層的溝通管道,只能猜測、扭曲川普的談話意涵,毫無說服力,只會導致誤判,做出錯誤決策。

另外如國人最關切的川普對等關稅,美台已經展開一次視訊會議、一次實體諮商,美方參與官員的規模與位階諱莫如深,唯一合理解釋,雙方參與官員層級處於不對等地位,雙方高層欠缺有效溝通管道,或是台灣並非川普政府的優先事項。

第78屆世界衛生大會(WHA)於19日在日內瓦召開,台灣第9度叩關失敗,這個結果並不令人意外,但與過去4年不同的是,美國國務卿今年未在會前發表正式聲明,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WHA,參議員任內高度挺台的盧比歐在出任國務卿後急轉彎,雖然只是一項聲明,卻是不容忽視的警訊。

世界衛生大會  美國務卿噤聲

每年5月召開的WHA是台灣對外宣示積極爭取國際參與的重大時機,川普迴避對台灣的安全與政治承諾,盧比歐在關鍵時刻又拒絕發表指標性的聲明,充分反映了川普的態度與立場,拜登時期的美台關係空前友好的榮景不再,在在說明了川普政府對台政策充滿了不確定性,已成為美台雙邊關係、甚至台灣整體外交的最大隱憂。

在最敏感關鍵時刻,賴政府無法掌握川普的意圖,仍想以激進的反中行動來換取美國對台灣的支持與同情,結果將是適得其反。權威《外交事務》與《外交政策》就分別刊登專文警告,北京強硬反制賴清德追求台獨,再加上美國川普政府內部對台立場搖擺不定,大大增加台海發生軍事衝突的風險,以及川普政府應管束賴清德。

川普在國會演說中「不提中國」,對台灣政策從戰略模糊退步到戰略不確定性,而在實際行動上拋出統一論,國務卿拒絕發表聲明支持台灣參與WHA,乃至美國在台協會正、副處長迴避在「歐戰勝利80週年紀念茶會」與賴清德同台,都說明了在川普本人對台灣問題親自明確表態前,國務院與外交建制派都抱持觀望立場,出現美國承諾空窗期,為台海情勢投下變數。

川普的外交政策已與拜登時期分道揚鑣,他日前在沙烏地阿拉伯發表演說宣布,美國將不再干涉中東國家的內政,也不會「對你們的生活方式說教」,這是典型川普不希望涉入戰爭,及不干涉主義的表徵,同樣的思維模式是否會適用於對華政策及兩岸關係?民主自由價值、人權不再是美國外交政策的重要元素,川普是否會避免介入中國內部事務及台海軍事衝突?對台灣的對外關係與安全形勢必然帶來最嚴重的衝擊。

面對川普帶來的空前變局,賴清德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堅持,「台灣在美中對抗當中,沒有左右逢源的空間」,這種偏狹思維只是自我限縮台灣的生存空間;賴清德執政屆滿一年,仍在大談價值外交、非紅產業鏈,凸顯他與川普的外交策略格格不入。脫離現實的外交政策,倚美抗中失靈,兩岸關係加速惡化,台灣對外關係已出現難以彌補的缺口。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