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立欣/梅花新聞網
總統賴清德今天(20日)就職滿周年,但回首過去一年,台灣內政一事無成,賴政府不但用「覆議、釋憲、大罷免」這「三寶」擋掉所有福國利民法案,癱瘓行政、立法機構;此外還「家暴」在野黨,關了一個在野黨前主席、搜查另一在野黨全台5、6個縣市黨部,所謂朝野和諧、憲政民主,都不如民進黨奪回國會大權重要,面子裡子全不要了。
行政院長卓榮泰在520前夕舉行周年施政媒體茶敘,全場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又用「只買得起杯子蛋糕」老梗,酸在野黨刪凍預算,及「不希望社會對內閣印象是提出很多覆議案」;但這反而突顯執政團隊的無能與推責心態。更嚴重的是,民進黨政權不再假裝中立,赤裸裸地以「覆議、釋憲、大罷免」進行政治鬥爭,癱瘓國家體制、撕裂社會信任。這一年,是國家憲政秩序被行政權與執政黨聯手踐踏的一年。
七次覆議、無一勝績 行政淪為政黨打手
一年下來賴政府的卓內閣寫下七次覆議、創中華民國憲政史上前所未見紀錄。從《立院職權行使法》、刑法、《憲法訴訟法》、到年度總預算、《財政收支劃分法》與《警察人員人事條例》,每一案幾乎都涉及立法權、司法權、財政自治與公務人員權益,應經過專業辯論與制度規範,卻被卓內閣視為政黨鬥爭工具,一律提覆議,目的是拖延、杯葛,甚至激化衝突。
不僅如此,民進黨自己過去也提過許多改革方向,如今成國會少數時卻倒打一耙,否決所有涉及監督制衡的提案,連國會改革的基本共識也一夕翻臉。這種「為反對而反對」的操作,不僅是對政策討論的扼殺,更是對行政中立原則的徹底背叛。試問一個提七次覆議、卻七戰皆敗的「覆議院長」,到底在為誰服務?又是以何種標準面對行政決策?
「釋憲」工具化 司法淪政治延長線
釋憲原為憲政制度最後保障,理應僅在法理確有爭議時使用,但在賴政府手中卻成為與覆議配套的政治武器。幾次重要釋憲案均針對國會新法提出,實際目的是拖延立法程序,甚至透過「釋憲未決」之名,合理化執政黨對法律的抵抗與杯葛。
此舉形同讓司法體系介入政黨攻防,把原應保持超然的大法官推入政治旋渦。尤其《憲法訴訟法》修法,其實正是為強化大法官審理程序的制度化建設,民進黨卻反過來將其貼上「違憲標籤」,充分暴露出其操弄制度、犧牲憲政的雙重標準。
罷免變政變 賴清德親自下令「35案全過」
若說覆議與釋憲仍是體制內工具,那「大罷免」便是赤裸裸的街頭鬥爭。當民進黨主席賴清德高喊「35案全過」,下令動員黨政資源全面出擊在野藍委,其本質不再是民意驅動的政治問責,而是執政黨發起的報復性清算。
當前罷免案多數並非基於個別立委行為或選民意願發起,而是由民進黨組織動員、戰鬥策略推動,其標的包括數位在立法院表現積極、問政有聲的藍委,只因他們在國會擋下民進黨的違法提案、質詢民進黨官員。此等「政變式罷免」不僅違背憲政精神,更是對民主問責制的顛覆。
更嚴重是,當35案罷免席捲全台,藍營立委必須疲於奔命,在選區與國會兩地應戰,立法品質勢必大幅下滑。未來數月,正值預算審查與法案攻防高峰期,但行政機關卻不顧國政空轉風險,選擇燃燒社會對立,這不是執政,根本是敗政。
對在野全面開火 司法成報復工具
過去一年,民進黨政府對在野黨態度從來不是「制衡合作」,而是「壓制圍剿」。不僅新竹市前市長高虹安遭收押、如今連國民黨五至六個縣市黨部也接連遭調查,法務部、檢調系統全力出擊,令人質疑是否政治偵查再度上演。
執政黨在行政、立法、司法高度集中下,本應更自律、更謙抑,但現實卻是權力運用毫無節制,將原本應代表國家與中立制度的機構,化為鞏固政權的手段。台灣引以為傲的民主法治,在這一年內不斷被踐踏、侵蝕。
年輕人失望 民意警鐘響起
根據近期多家媒體與民間機構民調,「賴卓體制」的不滿意度普遍超過五成,其中30歲以下族群最為失望。這群當年曾為太陽花而站上街頭、為民進黨而投下神聖一票的年輕人,如今卻在政權失控下感受到強烈相對剝奪感。
高房價、低薪資、青年創業無門、居住正義跳票,再加上政治鬥爭無止盡的疲勞轟炸,年輕人看見的不是改革的希望,而是政黨私利綁架國家未來的憤怒。當民進黨再度高舉「保衛民主」大旗時,卻無法自圓其說,因為這一年來破壞民主的最大元兇,正是其自身。
一周年不是里程碑 是警訊
賴清德總統執政滿周年,原應是一個國政檢討、政績回顧時刻,但在這場政治操作如戰爭般的「三寶亂政」下,這個紀念日卻成了人民怒吼與制度崩解的分水嶺。
人民可以寬容政府的失敗,但無法容忍一個用政黨私利架空憲政制度、用國家機器追殺在野的政府。民主不是口號,而是制度與民意的共同守護。當民進黨為了國會控制權不惜撕破臉皮、摧毀體制時,人民自然會用下一次選票、一次次罷免與一次次監票,取回屬於自己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