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印巴空戰將空戰轉型與代理軍備競爭推至前線 值得台灣空軍學習

配備霹靂15空對空飛彈的殲10C。圖/取自新浪軍事
配備霹靂15空對空飛彈的殲10C。圖/取自新浪軍事

廖宏祥/前戰爭學院榮譽講座


此次印巴衝突於5月7日清晨由印度發動「辛杜爾行動」展開,印方聲稱,為報復克什米爾帕哈甘姆恐攻事件,出動多架「飆風」(Rafale)戰機與無人機編隊,突襲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與旁遮普地區九個疑似恐怖份子藏匿據點。印度運用布拉莫斯超音速巡弋飛彈、Harop自殺型無人機及仿真訊號干擾機,構成完整突防編組,並由三架Netra空中預警機提供空域監控。印方亦首次於實戰中部署本土研製的SAMAR短程防空系統,加上已布署的俄製S-400,展現主動攻擊與被動防空融合的整體作戰態勢。

但這場衝突的實際戰果,卻因雙方訊息高度不透明而陷入資訊迷霧。歷史經驗顯示,印度與巴基斯坦在過往衝突中皆有掩蓋實情、誇大戰果的紀錄,導致外界難以判斷真實損失。據巴基斯坦方面聲稱,其空軍於5月10日擊落至少五架印度戰機,包括三架Rafale與兩架LCA戰機,並展示殘骸照片作為證據。印度則僅承認一架Tejas戰機於返航途中因技術故障墜毀,飛行員獲救。

成都飛機工業集團研製的殲10原型機。圖/取自成都飛機工業集團

成都飛機工業集團研製的殲10原型機。圖/取自成都飛機工業集團

更耐人尋味的是,有報導指出其中至少一架印度戰機是在印方領空被擊落,其機組員彈射脫逃後,隨飛機殘骸一同落入巴方控制區。這一點可能顯示巴基斯坦空軍在邊境地區埋伏成功,可能運用針對性地形導控與主動雷達壓制策略進行「空中伏擊」。此戰術轉型值得警惕,因為過往印方較仰賴線性突防,對於遭遇層層引導與預置伏擊的回應能力尚待強化。在未來台海衝突,此戰術或可為台灣空軍借鏡。

此次戰事另一個引發爭議的關鍵,在於中國製PL-15E超視距空對空飛彈的使用。這款飛彈由中國製殲-10CE戰機搭載,巴方聲稱其成功擊落至少三架印軍主力戰機,展示了其「長射程、抗干擾」的性能,但實際上究竟發射了幾枚PL-15?是否有命中與導引失敗的個案?採用了何種戰術戰法與程序(TTPs)?目前都未獲明確證實。若能釐清相關戰損比與飛彈命中率,將有助評估中國空對空飛彈技術的真實戰力。

這場戰役亦對台灣空軍具重要借鏡價值:其一、幻象2000不僅是法國在冷戰後的重要出口機型,印度與台灣皆為其主要使用國,分別用於空防攔截與戰備巡邏任務,至今仍在服役中;幻象2000為單引擎、三角翼設計的第四代戰機,著重於空優任務與簡化維修,但在航電與多任務能力方面較為有限;相比之下,陣風(Rafale)為雙引擎、先進航電整合的多用途戰機,具備更強的電子戰能力與遠距精準打擊能力,是法國空軍與海軍現役的主力第五代前沿機型之一。

Rafale雖屬新世代,但其在多重干擾環境下遭擊落,暴露了該系譜戰機在高強度電子戰條件下的生存風險。台灣空軍理應深度研究此戰個案,並以技術中立方式過濾中國在戰後大量灌輸的網路訊息與「戰果影片」,避免因誇張宣傳而誤判實戰風險。

其二,這次達梭(Dassault)作為製造商,在傳出有Rafale戰機可能遭擊落後,竟長達兩天未發出正式聲明,原因竟然是員工多數休假中,無人回應媒體或客戶查詢,這對於戰機後勤與備援支援機制而言,是極為嚴重的警訊。台灣在採購或維修法製軍機過程中亦常面對相似窘境,未來若遇突發情勢,是否能快速取得技術支援與備料供應,值得國防部重新評估與布局。

從戰術分析角度而言,這場空戰明顯不再是單純的空對空纏鬥,而是整合預警偵搜、精準打擊、電子干擾與防空攔截的多維聯合作戰。雙方皆部署多型無人機進行蜂群突擊與佯攻,巴方更使用翼龍-II與本土巴拉克自殺無人機,企圖癱瘓印方雷達網,但多數被S-400與地面近迫防空火力攔截。

最後需指出的是,目前外界對本次空戰的實際全貌仍知之甚少。多起戰果仍待獨立證實,彈著點與交戰記錄尚未公開,戰術決策的背景尚在推演階段。預計未來數週甚至數月內,仍會有更多照片、殘骸分析、通訊截獲與國際衛星圖像釋出,讓本次空戰的真相逐步明朗。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印巴衝突再度將空中作戰轉型與代理軍備競爭推至前線,而對台灣這類處於地緣壓力下的島國空軍而言,更是一次不可錯過的學習機會與戰略警鐘。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