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著《新加坡60年》促台星交流 童振源:高科技農業文創 新台合作潛力大

圖為示意圖,新加坡國旗。圖/取自Unsplash,Justin Lim攝
圖為示意圖,新加坡國旗。圖/取自Unsplash,Justin Lim攝

為致敬新加坡建國60周年,促進台灣與星國兩地交流,駐新加坡台北代表處代表童振源教授推出新書《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集結60篇親身觀察與交流心得,深入剖析新加坡從建國至今蛻變為現代化國家的歷程。童振源更捐出全數版稅,計畫贈書予兩地政商學界友人,盼以書為橋,深化雙邊在經貿、科技與文化領域的合作與理解。

童振源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指出,新加坡的成功關鍵在於唯才是用、良政善治以及族群和諧,這些要素透過制度化政策推動落實,值得其他國家借鏡。他表示,希望這本新書能協助台灣各界從宏觀視角理解新加坡發展的全貌,進一步增強雙邊合作信心。

55歲的童振源花1年半時間完成新書《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收錄60篇文章,聚焦建國以來新加坡如何迎難而上,蛻變為全球領先的現代化國家。全書分為「政府治理」、「社會和諧」、「觀光與文化」等10大主題,印有簡體字和繁體字版,也計劃推出英文版。

報導指出,他在5月8日駐新滿兩周年當天,在臉書宣佈捐出全部版稅,用於贈書給台灣、新加坡兩地政商學界友人,以促進交流。初步贈書對象約500人。童振源在代表處受訪時透露,台灣、新加坡經貿與文化交流密切,台灣各界絡繹不絕來新加坡參訪。他除了率團走訪,也在官邸設宴接待來賓。

他直言,希望通過深入淺出的觀察,將新加坡成功的多重因素整合呈現。盼透過這本書能拋磚引玉、互相激盪,協助台灣各界從全局視角來理解新加坡的歷史與發展、現況、願景與社會紋理,從而更有信心在當地投資與經營。

童振源以新加坡的語言政策為例,指出通過以馬來語為國語、英語為工作語文,並推動各族母語的雙語教育,是一項細膩而前瞻、兼顧族群和諧與國際化的策略,「我希望更多人了解,新加坡的繁榮進步不是一任政府可以做到的,而是從1965年甚至之前傳承下來的雄厚基礎,在打造健全制度和政策邏輯後, 在適當時機不斷地往前推進」。

在交流過程中,童振源印象最深的是與現年87歲的建屋發展局前局長劉太格對談。劉太格透露,建國總理李光耀曾就組屋政策與他進行超過20次的一對一午餐會,每次平均提出三項課題。他多次提出不同意見,李光耀不僅認真聆聽,還欣然採納合理建議。童振源認為,這展現新加坡領導文化中尊重專業與真理的精神,亦為其公共政策成功的關鍵。

展望未來合作,他指出,台灣與新加坡在半導體、人工智慧(AI)、綠能、生技、新創、垂直農業及文化創意等領域擁有高度互補性。舉例而言,雙方可以進軍新柔經濟特區拓展晶圓設計與製造業務;垂直農業方面,台灣元通綠能科技已於新加坡試營運,每年可生產200公噸,年底可望提升至2000公噸,有助新方實現「30 X 30」糧食自給率政策。

文創方面,童振源指出,台灣音樂、戲劇、電影與書店深受新加坡民眾歡迎,雙方正積極洽談共同製作電視節目。他認為,台灣具備豐富創意人才,新加坡則具備英語優勢與國際平臺,兩地若能深化文化與教育交流,將有助打造雙贏的經貿與文化夥伴關係。

駐新加坡代表童振源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深談其促進新台合作的新書,認兩地合作潛力大。圖/童振源提供

駐新加坡代表童振源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深談其促進新台合作的新書,認兩地合作潛力大。圖/童振源提供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