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中美關係自2018年貿易戰爆發以來持續緊張,美國對中國大陸商品加徵最高達145%關稅,中國大陸回以125%報復性關稅,重塑全球貿易格局。2025年5月12日,日內瓦會談後中美發表聯合聲明,美國對中國商品關稅降至30%(含芬太尼懲罰關稅20%),中國對美關稅降至10%,為期90天,市場期待此舉能緩解緊張局勢。台灣作為中美貿易戰的關鍵參與者,需在對美協商與維護自由貿易間尋求平衡。本文探討中美會談是否能如市場所願成為關係改善的起點,並分析其對全球及台灣經濟的影響。
日內瓦會談成果與市場反應
中美在日內瓦會談後達成階段性共識。根據中國大陸商務部聲明,美國對中國商品(包括香港和澳門)關稅從145%降至30%,其中24%關稅暫停90天,保留10%基礎關稅及20%芬太尼懲罰關稅;中國對美關稅從125%降至10%,特定商品另加10-15%。此協議顯示雙方意願緩解緊張局勢,為後續談判創造條件。
金融市場對會談反應樂觀。會談消息公布後,標普500指數上漲1.2%,亞洲市場如台灣加權指數亦上揚0.7%。投資者預期關稅減讓可降低企業成本,特別是半導體與科技業。然而,市場樂觀情緒可能忽略雙方在技術轉讓、地緣政治及人權問題上的深層分歧。
中國大陸對會談持謹慎態度。中國大陸商務部發言人強調,談判需基於「平等互利」,並要求美國取消「錯誤關稅措施」。此立場顯示中國大陸並未急於妥協,可能已為長期貿易摩擦做好準備。
中國大陸的長期應對策略
中國大陸對美出口依賴度顯著下降。根據中國大陸海關總署,2024年對美出口總額5246億美元,佔整體出口總額14.7%,較2018年的20%大幅縮減。中國大陸積極開拓東南亞、歐洲市場,並透過「一帶一路」強化貿易網絡。會談消息後,滬深300指數上漲0.5%,顯示市場對其經濟韌性的信心。
中國大陸內部政策進一步凸顯長期思維。2024年,中國大陸人民銀行將存款準備金率下調至6%,推出寬鬆貨幣政策刺激內需。非金融企業債務佔GDP比重高達165%,遠高於IMF 2024年全球採購資料報告中的100%,顯示其債務風險。中國大陸對稀土實施出口限制,作為談判籌碼。美國地質調查局數據顯示,中國大陸控制全球70%稀土供應,此舉可能推高美國製造業成本。
為應對美國關稅,紅色供應鏈團結「降價衝量」。台商觀察指出,2024年中國供應鏈從原材料到運費全面降價,利潤率壓縮至2%至3%,但出貨量增加,部分企業營收成長3倍。同時,中國大陸推動「國產替代」與技術創新,AI、半導體及電動車產業表現亮眼,反映其轉型決心。
美國的談判動機與內部挑戰
美國發起會談的背後是內外壓力交織。美國勞工統計局(BLS)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通膨率達4.2%,關稅推高進口成本是主因之一。企業如英特爾(Intel)報告稱,關稅使供應鏈成本上升13%。川普競選期間承諾對中國大陸加徵關稅,並計畫於2025年上任後實施,激發市場對談判的期待。
然而,美國內部對談判態度分歧。共和黨強硬派主張對中國大陸保持高壓,特別針對技術轉讓與國企補貼。美國貿易代表署報告指出,2023年中國大陸國企補貼佔GDP的3.5%,扭曲全球市場競爭。此分歧可能限制未來談判的靈活性。
台灣在中美博弈中的角色與挑戰
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核心,深受中美貿易戰影響。根據中央社報導,2024年台灣對美出口總額1162億美元,佔台灣總出口約23.4%,顯示台灣對美國市場的依賴顯著增加。相較之下,2024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及香港出口比重降至31.7%,顯示台灣對中國大陸市場的依賴持續降低。中美關稅降至30%和10%,台灣半導體與電子產品出口成本可望下降,台積電(TSMC)等企業將直接受益。然而,若中美對抗加劇,台灣可能面臨選邊壓力,影響其經貿戰略。
台灣需謹慎應對地緣政治風險。2024年,美國對台軍售額達20億美元,顯示其將台灣視為印太戰略關鍵一環。但中國大陸多次警告台灣勿「倚美謀獨」,並增加台海軍事演習頻率。台灣中央銀行數據顯示,2024年外匯儲備達5800億美元,為經濟提供緩衝,但長期緊張局勢可能影響投資信心。
台灣的策略應聚焦技術自主與市場多元化。政府推動的「5+2產業創新計畫」已投入1500億新台幣,強化半導體與綠能產業。同時,台灣積極參與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2024年申請加入談判,盼透過多邊框架降低對中美市場的依賴。CPTPP成員國GDP佔全球13%,顯示其潛在影響力。
全球經濟的挑戰與展望
中美會談的結果將深刻影響全球經濟。世界銀行預測,2025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2.7%,但若談判破裂,可能下調至2.4%。新興市場尤為脆弱,因其高度依賴中美貿易流動。國際貿易組織(WTO)警告,關稅戰延續可能導致全球貿易量縮減5%。
供應鏈重組亦帶來挑戰。根據麥肯錫報告,2023年全球供應鏈成本上升8%,主要因中美脫鉤與關稅壁壘。東南亞國家如越南受益於製造業轉移,但其基礎設施與勞動生產率難以完全替代中國大陸。
台灣與其他經濟體需加強區域合作。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於2022年生效,涵蓋亞太15國,GDP佔全球30%。台灣雖未加入RCEP,但可透過與成員國的雙邊協定,間接融入區域貿易網絡。
中美日內瓦會談為緩解貿易緊張局勢帶來一線希望,關稅降至30%和10%顯示初步妥協,但難以成為關係改善的決定性轉折。金融市場的樂觀反映短期緩解期待,卻可能低估雙方在結構性問題上的分歧。中國大陸的長期策略顯示其準備持久戰,美國則在內外壓力下尋求平衡。台灣作為中美博弈的關鍵角色,需在技術自主與市場多元化間謹慎航行,同時透過多邊貿易框架降低風險。中美關係的未來,仍取決於雙方能否超越短期利益,尋求真正互利的合作路徑。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