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美中貿易衝突因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發起的相互關稅政策而急劇升溫。中國大陸面對高達145%的對美追加關稅,採取強硬立場,強調除非美國全面撤回關稅並展現誠意,否則不輕易談判。與此同時,中國大陸透過內需刺激、技術自信與對外開放,力求減緩關稅衝擊。本文探討中國大陸的應對策略及其經濟影響,剖析這場關稅交涉的複雜動態。
關稅戰的背景與中國大陸的談判立場
根據公開數據,2025年第一季,美國對中國大陸的追加關稅從2月的10%快速攀升至4月的145%,涵蓋多數品項,但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暫獲豁免。中國大陸迅速回應,4月4日對美追加34%關稅,隨後提升至125%,部分品項達245%。此輪關稅戰源於川普政權依據《國際緊急經濟權限法》(IEEPA),對全球57個國家與地區實施差別關稅,中國大陸被列為高稅率對象。
中國大陸的談判立場堅定:除非美國全面撤回關稅並展現「誠意」,否則拒絕實質妥協。中央社報導,5月7日,中國大陸商務部表示,美國近期透過多管道主動接觸,中國大陸經評估後同意於5月10日至12日在瑞士舉行會談,由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對談。商務部強調,談判須基於「相互尊重、平等協商、互惠互利」,並警告美國勿以談判為幌子進行「脅迫訛詐」。
川普則於5月8日明確表示,不會為促成談判而調降關稅,顯示美方強硬態度。中國大陸對美實施稀土金屬與雙重用途產品的出口管制,並將多家美國企業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顯示其不懼對抗的決心。
關稅對中國大陸經濟的影響
數據表明,2025年第一季,美國市場佔中國大陸出口的15%,約等於GDP的2.7%。若關稅導致對美出口減少70%,GDP成長率可能下降1%。然而,美國對中國大陸產品的依賴限制了實際影響,50%的進口品項依賴度超過50%,難以完全替代。統計顯示,對美出口仍成長5.7%,反映驅使出口的短期效應。
為分散風險,中國大陸拓展非美市場。公開數據顯示,對東協、非洲與拉丁美洲的出口分別成長11.6%、37.0%與23.5%。但世界貿易組織預測2025年全球貿易額下降0.2%至1.5%,限制了替代市場的吸納能力。
為對沖外需疲弱,中國大陸加大內需刺激。根據統計,消費對GDP成長的貢獻率從2024年第四季的1.6%升至2.8%。家電與家具買換政策推動通信設備與家電零售分別成長26.9%與19.3%。然而,剔除政策效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成長3.2%,顯示消費動能受節約傾向制約。
投資方面,資料顯示,設備機械投資成長19%,製造業投資成長9.1%,但地方政府財政因土地收入下降受限,基礎設施投資成長放緩至5.8%,房地產投資萎縮9.9%。
中國大陸的多元化應對策略
統計顯示,中國大陸將技術自信作為抵禦關稅衝擊的支柱。高科技工業生產成長9.7%,信息通信與軟件業分別成長9.9%與9.3%。生成式AI與人形機器人等新興產業快速落地,合肥、深圳等地成為創新中心。中國大陸在電動車與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領先地位,鞏固了技術自信。
技術自信提振投資與生產,緩解關稅帶來的心理衝擊。數據指出,2025年勞動節假期,國內旅遊人次成長6-7%,海外旅遊成長近30%,文化服務消費成為新熱點,顯示民眾對國產技術與文化的認同感增強。
中國大陸深化與歐洲、亞洲及金磚國家的合作。據報導,4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越南、馬來西亞與柬埔寨,推動貿易與投資協定。輝達(NVIDIA)首席執行官黃仁勳4月17日訪華,顯示中國大陸尋求新商機。對內,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與監管放寬促進外資流入。
政府將服務消費作為新成長點,推出「購在中國」活動,涵蓋購物、美食與旅遊。根據公開資料,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加速地方專項債與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支持消費與出口轉內銷,並關注中低收入群體的所得與就業。
美中談判的前景與挑戰
中央社報導,5月9日起,美中將在瑞士展開貿易會談,美國財長貝森特與貿易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將與何立峰對談。X平台消息顯示,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Jacob Lutnick)稱會談目標為「緩和關係,降低關稅稅率」,但川普堅持不調降關稅,顯示美方內部立場分歧。
中國大陸採取「以拖待變」策略,利用經濟韌性與市場多元化爭取時間。資料顯示,稀土出口管制與企業制裁顯示其不懼長期對抗的準備。談判前景充滿不確定性,分析預測,2025年第三季可能因美國聖誕商戰或中期選舉壓力出現轉機,但川普的不可預測性與中國大陸的原則立場使妥協難度增加。
中國大陸在美中關稅戰中以全面撤回與誠意為談判底線,展現強硬立場與經濟自信。2025年第一季5.4%的GDP成長率,顯示其經濟韌性。透過技術自信、內需刺激與對外開放,中國大陸有效減緩關稅衝擊。然而,通縮壓力、消費疲弱與出口市場的不確定性,仍是未來挑戰。瑞士會談標誌雙方對話重啟,但美中談判的前景取決於能否突破立場分歧,中國大陸的多元化策略將在全球貿易動盪中扮演關鍵角色。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