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川普「少即是多」論調與美國精神的背道而馳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美國文化以消費主義和物質追求為核心,強調個人自由與無限可能。然而,2025年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在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的背景下,公開提倡「少即是多」,建議11歲女孩僅需三到四個洋娃娃而非30個,並稱「她們不需要250支鉛筆,她們可以擁有五支」。此言論正值川普推動對中國大陸高額關稅,導致從中國大陸進口的價廉日用品,如玩具、文具,可能因價格上漲或供應不足而受限。這一論調試圖將「由奢入儉」的理念引入美國,卻與美國人對物質豐裕的執著相悖,引發爭議。本文將分析川普此論調如何挑戰美國文化傳統,並探討其經濟、社會與政治意涵,引用真實數據確保論述可信。

美國消費文化的根基

美國自20世紀起,消費文化成為國家認同的基石。根據美國商務部,2023年零售業總額達7.2兆美元,顯示消費對經濟的驅動作用。從喬治·卡林(George Carlin)的喜劇段子到超市內250種早餐麥片的選擇,美國人對「更多」的渴望無處不在。川普以品牌商品如川普牛排、川普手錶聞名,其生活方式正是消費文化的縮影,卻與其「少即是多」的提議形成對比。

消費文化並非一蹴而就。20世紀初,工業化與大規模生產技術提升商品供應,廣告業刺激需求。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顯示,2020年美國家庭平均擁有約300,000件物品,遠超其他已開發國家。「由奢入儉難」這一理念在美國尤為顯著,消費者習慣於物質充裕,川普的言論試圖逆轉這一文化根基,卻忽略其對經濟與心理的深遠影響。

經濟與社會層面的矛盾

川普的「少即是多」與其關稅政策緊密相關。2025年,對中國大陸商品的高關稅加劇貿易摩擦,推高進口玩具、文具等日用品價格。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數據顯示,2023年關稅已使美國消費者每年多支出約460億美元。若關稅進一步擴大,家庭購買力下降,洋娃娃等商品可能成為奢侈品。這與川普提倡的「由奢入儉」呼應,卻與美國人追求即刻滿足的文化衝突。

美國人對消費的依賴不只是經濟現象,更是心理需求。美國心理學會(APA)2022年調查顯示,67%的美國人表示購物能緩解壓力,消費與情緒管理密切相關。川普建議限制洋娃娃數量,可能被視為對個人自由的干涉,在崇尚選擇自由的美國顯得格格不入。其對性別角色的刻板描述(如女孩玩洋娃娃)也與現代多元價值相左,顯示其「由奢入儉」理念未能契合當代社會。

川普形象與文化符號的衝突

川普以奢華形象示人,其品牌涵蓋金色飛機到豪華地產,彰顯美國夢的物質面向。《福布斯》(Forbes)2023年報導,川普金色運動鞋與紀念幣在選舉期間熱銷,顯示支持者對其消費符號的認同。提倡「少即是多」不僅與其形象矛盾,也與支持者對即刻滿足的期待相悖。美國人難以接受「由奢入儉」的轉變,這可能削弱川普的號召力。

川普的速食形象進一步凸顯矛盾。他在麥當勞服務窗口的宣傳活動強調快速服務,白宮宴請運動員時提供數千份速食餐點。美國農業部(USDA)數據顯示,2022年速食產業年收入達3,300億美元,速食文化根深蒂固。川普推崇的快速滿足與「由奢入儉」的耐心消費對立,顯示其言論未能契合美國對效率的追求。

全球視角下的美國特性

相較於日本的精緻極簡文化或歐洲的永續消費趨勢,美國以數量與選擇自由為傲。《政治家 (Statista)》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人均消費支出約46,000美元,高於日本的28,000美元。這一差距凸顯美國消費文化的獨特性。川普試圖引入「由奢入儉」的他國理念,忽略了美國例外主義的根基,美國人對物質豐裕的執著難以輕易改變。

美國的消費文化影響其全球形象。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占全球消費市場約30%,支撐全球供應鏈。川普的言論若被視為對消費文化的否定,可能動搖國際市場對美國經濟的信心。其關稅政策加劇中國大陸進口商品短缺,進一步可能引發貿易夥伴反制,削弱美國在全球經濟的主導地位。

川普的「少即是多」論調,在中美貿易摩擦與關稅升高的背景下,試圖將「由奢入儉」的理念強加於美國,卻挑戰了消費文化的核心價值,與其個人品牌及政策立場矛盾。在崇尚物質豐裕與即刻滿足的美國,這一言論顯得不合時宜,可能削弱其政治號召力。從經濟到社會心理,川普的提議與美國人對自由選擇的執著相悖,也與美國例外主義的全球形象不符。

更令人憂慮的是,川普上任百日來的舉措顯示其政策缺乏連貫性與深思熟慮。高關稅雖意在保護國內產業,卻加重消費者負擔,未能有效解決供應鏈瓶頸。

同時,其公開言論屢屢偏離美國核心價值,如對憲法運作的模糊表態及對消費文化的挑戰,顯示其領導風格更注重短期效應而非長期穩定。這種治國方式不僅疏遠部分支持者,也為經濟與社會團結埋下隱憂。未來,川普若堅持「由奢入儉」的論調,需面對文化傳統與經濟現實的雙重挑戰,否則美國的消費文化——作為國家認同的基石——短期內難以被重新定義。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