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紹成專欄】習近平訪俄與反法西斯的戰略意涵

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前夕,習近平訪問俄羅斯,不僅具有雙邊外交意義,更蘊含深層的歷史象徵與當代政治訊號,並對全球戰略格局產生連動效應。

自1991年蘇聯解體以來,中俄從敵對走向戰略夥伴,2001年兩國簽署〈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加強能源、軍事與地緣合作。2014年烏克蘭危機後,雙方抗衡西方趨勢加深,2022年二月俄烏戰爭爆發前夕,雙方還宣稱「無上限合作」。

儘管存在結構不對等與競爭疑慮,中俄兩國在反美與重塑國際秩序上密切協作,俄方多次在兩國公報中稱:「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堅定支持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為實現國家統一採取的一切舉措。」可說是對於大陸對台政策最為支持的國家。

雙方還建立「結伴不結盟」與「四不政策」的合作機制,前者比較具有彈性,後者就是美國的「三不政策」之外,再加上不賣武器給台灣。而三年多來的俄烏戰爭,更拉近了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關係,但中方仍把持不積極支持俄羅斯征戰的底線,也是「結伴不結盟」的寫照。

過去30多年來,中俄雙方長期將二戰勝利的敘事作為政權合法性來源,並以「反法西斯」作為對抗西方的共同歷史記憶資源。再加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遭遇西方制裁,中國亦面對美國圍堵科技與地緣影響力,此次習近平與普丁將聯合出席反法西斯紀念活動、發表聯合聲明,強調中俄「共同抗擊法西斯」的歷史,藉以強化當前反美、反西方路線的歷史正當性,並以二戰聯盟為典範,嘗試重塑多極世界秩序。同樣的,普丁總統也會在九月初參加中國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慶祝活動,將更加強化雙方的統一戰線。

對中國大陸內部而言,結合歷史記憶與現實戰略,可強化以習近平政權作為中華民族歷史繼承者與現代「反霸強者」的形象,凝聚內部民族主義情緒,特別是在經濟放緩與外在壓力加劇情況下,並擴大壓制不同史觀,以便維持輿論控制。

而習近平此行也將藉反法西斯的立場,暗示當前對台灣問題的態度。將台灣描繪為被西方扶植的分裂勢力,間接類比法西斯扶植的衛星政權。藉與俄羅斯反納粹敘事的呼應,若未來對台動作升高,將可塑造一種歷史正義的延續形象。

此次習近平訪俄並參與反法西斯戰爭80周年活動,是中俄利用歷史記憶進行地緣政治操作的典範。這不只是外交行程,而是歷史敘事的戰場。如何搶回對「反法西斯精神」的詮釋權,將成為當代民主國家與威權聯盟之間的關鍵競爭。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