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今日上午在歐戰勝利80周年前夕,舉辦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結束戰事的紀念活動並發表演說。國民黨主席朱立倫7日直批「賴清德對在野黨的所作所為,就是希特勒做的事情」,該言論引發德國在台協會譴責;以色列駐台辦事處今(8)日也跟進表態,對於將納粹政權的暴行與當前台灣政治情勢作不當比較的言論,感到失望與憂心。對此,朱立倫今日也反擊回應,外國政府不能成為迫害民主幫兇,更不應該干預各國內政。
針對朱立倫上述言論,德國在台協會7日晚間罕見以英文發表公開聲明指出,任何試圖淡化納粹政權罪行,或將1933年至1945年間德國與歐洲所犯下的暴行,與當前台灣的政治情勢相提並論的言論,都令人極為不安。協會強調,「我們必須明確表示,今天的台灣絕無可能與國家社會主義的暴政相提並論。」
協會指出,台灣目前的制度與民主體制,絕不應也不可被比擬為納粹政權所使用的恐怖工具。「我們鄭重呼籲國民黨領導層,在國內政治論述中,應避免提出不當且對歷史缺乏敏感度的比較。國家社會主義數百萬名受害者的記憶,要求我們捍衛歷史真相的尊嚴,並拒絕任何形式的淡化行為。」並呼籲,與其扭曲歷史記憶以達政治目的,不如共同努力確保納粹時代的罪行不被遺忘。包含歐盟經貿辦、法國在台協會、荷蘭在台辦事處都轉貼相關文章表達支持。
另外,以色列駐台辦事處今日稍早在臉書發文表示,對於將納粹政權的暴行與當前台灣政治情勢作不當比較的言論,感到失望與憂心。作為一個從大屠殺灰燼中重生的國家,以色列將納粹暴行下受害者的記憶,視為神聖而不可忘懷的責任。
以色列駐台辦事處指出,我們反對任何形式淡化大屠殺的行為;這類比較對於在大屠殺中喪生的6百萬名猶太人及倖存者而言,是極為冒犯且不可接受的。呼籲社會各界的領袖們,從大屠殺的歷史中汲取教訓,並展現負責任的言論態度。尤其在政治辯論的時刻,領導人擁有選擇的力量——選擇傳遞能夠引導社會朝向寬容、相互尊重與包容共存的訊息。
朱立倫:法西斯會終結民主政治
對此,朱立倫今日在臉書發文表示,今天是歐戰勝利80周年,這場大戰是對抗獨裁、對抗侵略者的戰爭。當年,德國的希特勒、義大利的墨索里尼等軸心國國家,最終崩潰,在犧牲了無數軍民的生命後,同盟國獲得勝利 ,自由、民主也得以存續至今。同為同盟國一員的中華民國仍在亞洲戰場浴血對日抗戰,但仍對歐洲戰場的勝利,同感興奮及慶賀。
朱立倫強調,歷史啟示我們,民主政治會出現法西斯,但法西斯會終結民主政治,並且導致對人權的踐踏和對社會的摧殘。因此,警惕任何可能侵蝕民主根基的行為,堅持多元開放的政治環境,以及保障言論自由和集會結社的權利,是防止歷史悲劇重演的關鍵,「國民黨將持續致力於維護中華民國的民主憲政,並與所有愛好自由的人民共同努力,確保台灣社會不會有被執政者壓迫的未來」。
而今日面對媒體詢問,朱立倫強調,外國政府不能成為迫害民主的幫兇,更不應該干預各國內政,他指的是賴總統已經要獨裁化,迫害在野黨,跟法西斯是相同方向,這是歷史教訓;納粹德國的希特勒是殘害人類最兇狠的獨裁者,是人類都該共同譴責唾棄的。
「這些人」都曾用希特勒比喻過 粉專嗆協會:敢譴責嗎
對於各方點名批評朱立倫,臉書粉專「政客爽」發出多篇文章,起底許多政治人物都曾拿希特勒做比喻,包括去年川普指責拜登(Joe Biden)政府像「納粹蓋世太保」、賀錦麗(Kamala Harris)批川普是法西斯主義者、特斯拉總裁馬斯克(Elon Musk)批評澳洲政府像「法西斯分子」;而國內則是時任綠委陳其邁、李俊俋批評當時的行政院長江宜樺是希特勒,甚至還在照片上畫希特勒標誌的鬍子,粉專怒嗆上述這些例子「德國譴責了嗎?」,並諷「現在任何人都不能引用法西斯、納粹、希特勒去指責任何執政者,這是德國給我們台灣新設立的高標準,望周知。」
網友們也紛紛在貼文下方留言,「陳其邁出來道歉!跟全世界道歉」、「德國在台協會那篇底下留言真恐怖,一堆向德國人低頭的智x說著sorry」、「德國在北京有大使館,在台灣是領事館級的在台協會,名義上是民間組織 德國的外交部應以北京大使館來發言,不要玩陽奉陰違的「走旱馬,跳加冠」」、「瞭解德國歷史的就會知道,納粹德國從來就不是希特勒一個人的問題,而是選出納粹黨的德國人民的問題。有德國人民支持,才有納粹黨的存在。同樣地,有40%台灣人民的支持,才有民進黨的存在」。
德國在台協會的聲明也引發PTT網友熱議,表示「它開頭第一句話就有問題 官宣不可能那樣用語」、「又是綠側翼」、「就國家機器請來的外國側翼啊 以前經濟學人也常幹的角色」、「若德國批評干預他國政治 國際媒體會報可是很奇怪 只有台灣小島上有相關內容」、「德國要是真的反納粹就好好審視民進黨政府的作為 不然根本對不起在二戰犧牲的盟軍」。
而民眾黨備位陸配立委李貞秀則表示,走向獨裁非一天造就,台灣的民主自由走到今天尤其可貴,任何有良知的人都應該敢於反對當今的賴政府大開民主倒車,警惕執政當局帶頭分化族群挑起爭端,歷史不會因為捂住嘴巴就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