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根據衛星影像顯示,中國科技巨擘華為(Huawei)正在深圳打造一條高階7奈米晶片生產線,並迅速擴張,這條生產線屬於華為在深圳推動的多項半導體設施之一,目的是擺脫中國對外國技術的依賴。
根據多位知情人士以及《金融時報》實地探訪的結果,華為在深圳觀瀾廠區共興建3座工廠。《金融時報》取得的衛星影像顯示,這3座工廠採取相同的獨特建築風格,自2022年動工以來發展迅速。
這些此前未被報導的設施,展現出華為成為半導體領導者的雄心,也反映中國在人工智慧(AI)等關鍵技術領域挑戰美國的決心。
晶片諮詢公司SemiAnalysis創辦人帕特爾(Dylan Patel)表示:「華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規模發展AI供應鏈的所有環節,從晶圓製造設備到模型建構。我們從未見過有任何一家公司試圖包辦一切。」
知情人士指出,其中一處設施由華為直接經營,將用於生產智慧型手機晶片與昇騰AI處理器的7奈米晶片,這是華為首次嘗試自行製造高階晶片。
另外兩座於去年完工的設施,分別由晶片設備商新凱來(SiCarrier)與記憶體晶片製造商昇維旭(SwaySure)營運。儘管華為否認與這兩家新創公司有關,但業內人士指出,華為曾協助募資、提供人力與技術,與這些公司關係密切。知情人士亦透露,這些設施獲得深圳市政府的資金奧援。
華為目前也參與開發替代技術的專案,目標是發展出能替代美國AI晶片巨擘輝達(Nvidia)、荷蘭晶片設備大廠艾司摩爾(ASML)、南韓高頻寬記憶體(HBM)晶片大咖SK海力士、以及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等公司的技術。
自從美國政府2019年對華為實施制裁、切斷其取得關鍵外國技術的管道後,華為的晶片研發加速進行。這也是中國政府擴大規模推動本土技術發展政策的一部分,意在美國出口管制壓力下實現技術自主。
一位華為高層說:「當時我以為華為被美國制裁後就完了,但華為的野心不減反增,進展更是超乎預期。」
部分業內人士對華為是否能實現其遠大目標持懷疑態度,原因是相較國內外競爭對手,華為在半導體製造領域經驗相對不足。一位晶片投資人表示:「這是一個有大量國家資源支援的大型專案,但中國也有許多競爭企業投入數十年,至今仍無法與艾司摩爾、台積電抗衡。」
熟悉內情人士指出,華為早期透過人力與技術支援新創公司,協助募資、甚至轉讓技術,使這些公司看似獨立實則與華為關係密切,也讓國家資金得以間接投入華為晶片計劃,無需直接入股華為本體。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等到這些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與華為脫鉤。但在發展過程中,華為會透過人力、技術與系統支援這些公司,這能加快技術迭代,提高成功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