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4月,美國國防部陷入空前的高層危機,重創了新任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的領導根基。一通看似普通的電話,意外點燃了內鬥、洩密調查與政治風暴的導火線,導致多名高級幕僚被解職,並讓赫格塞斯的領導能力與國防部的穩定性備受質疑。這場風暴不僅暴露了內部權力爭鬥與管理失序,更對美國國防政策及川普政府第二任期的治理構成挑戰。本文將深入剖析事件始末,探討其起因、發展與深遠影響。
一通電話的連鎖效應
2025年4月3日晚,副國防部長幕僚長柯林・卡羅爾(Colin Carroll)接到《Politico》記者丹尼爾・利普曼(Daniel Lippman)的來電,詢問是否能證實國防部幕僚長卡斯帕(Joe Kasper)正接受檢察長調查的傳聞。卡羅爾表示不知情,隨後結束通話,但這通電話成為危機的開端。他立即透過Signal聯繫高級顧問考德威爾(Dan Caldwell),討論應對策略,並向國防部發言人帕內爾(Sean Parnell)報告此事。
卡羅爾的舉動本意是遵循程序,卻被卡斯帕視為針對他的陰謀。根據《Drop Site News》報導,卡斯帕認為卡羅爾與考德威爾試圖透過洩露調查傳聞削弱其地位,而卡羅爾堅稱僅是如實報告,毫無洩密意圖。這一誤解迅速升級,成為國防部高層內鬥的縮影。
赫格塞斯上任後推動的爭議性政策,如禁止跨性別軍人服役、裁撤高級將領及重新分配媒體辦公空間,已引發內部不滿。卡斯帕作為其親信,負責執行這些政策,卻也因此與其他幕僚產生摩擦。卡羅爾的電話事件,無意間放大了這些矛盾,為後續洩密調查埋下伏筆。
洩密調查的擴大與爭議
卡斯帕發起的洩密調查迅速擴大,矛頭指向卡羅爾、考德威爾及副幕僚長塞爾尼克(Darin Selnick)。據《Reuters》報導,這三人被指控洩露涉及美國對巴拿馬及烏克蘭政策的敏感資訊。4月15日起,三人被行政休假並被護送離開五角大樓,隨後於4月19日正式解職。赫格塞斯在《Fox and Friends》表示,調查發現「足夠證據」,顯示這些幕僚違反了資訊安全協議。
然而,調查的正當性引發質疑。《The New York Times》指出,卡羅爾等人未被要求接受測謊或上交手機,這與卡斯帕3月21日備忘錄規定的嚴格程序不符。三人在聯合聲明中表示,他們不清楚被指控洩露的具體內容,甚至質疑調查是否真實存在。這種缺乏透明度的做法,讓外界懷疑調查是否被用來清除異己。
卡斯帕本人在事件後離開幕僚長職位,轉任特殊政府僱員。《Politico》報導,這一轉換於4月21日由利普曼披露,顯示其與調查風波密切相關。卡斯帕堅稱離職是正常調動,但外界認為,這是他與赫格塞斯妥協的結果,以平息爭議。
赫格塞斯的Signal洩密風波
赫格塞斯自身也因使用Signal分享軍事計畫陷入爭議。據《GZERO Media》報導,他在針對葉門胡塞武裝的空襲行動前,於Signal群組與妻子及其他非相關人士討論行動細節,意外將《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主編戈德堡(Jeffrey Goldberg)納入對話,內容包含F-18戰機起飛時間及導彈發射細節。這些訊息可能涉及機密,引發參議院武裝服務委員會主席威克(Roger Wicker)及議員里德(Jack Reed)要求檢察長調查。
民主黨議員對赫格塞斯的批評尤為激烈。眾議員麥高文(Jim McGovern)稱其為「行走的國安災難」,參議員斯洛特金(Elissa Slotkin)則表示,若赫格塞斯在乎國防部,應承認干擾軍事任務並辭職。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主席馬丁(Ken Martin)也稱赫格塞斯的行為「丟人現眼」,呼籲川普將其開除。
儘管如此,川普21日在公開場合力挺赫格塞斯,稱其「做得很好」,並將媒體報導斥為「假新聞」。赫格塞斯則在白宮回應,批評媒體依賴「不滿的前員工」製造假消息,試圖毀其名譽。然而,這些爭議無疑加劇了赫格塞斯的領導危機。
一通電話,掀起了美國國防部高層的權力風暴,揭露了赫格塞斯領導下的內部裂痕與管理困境。從卡羅爾的意外來電,到卡斯帕的洩密調查,再到Signal群組的機密外洩,這場危機顯示了個人恩怨與政治角力如何動搖關鍵機構的穩定。赫格塞斯的領導能力不僅因內部爭議受質疑,其過往性醜聞指控——如2017年被控性侵的報導,雖未定罪但影響其公眾形象——更為其處境雪上加霜。雖然川普公開支持,但國會內部與公眾的壓力持續升溫。未來,赫格塞斯能否穩住陣腳,重塑國防部的團結與公信力,仍充滿變數。這場風波不僅是對其個人的試煉,更反映了川普政府第二任期的治理挑戰,其後果將在美國政治史上留下深刻印記。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