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日美關稅談判首戰揭幕:經濟與地緣博弈的十字路口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4月17日清晨,華盛頓的日美關稅談判首次會議落下帷幕,這場由日本經濟財政再生大臣赤澤亮正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親自領銜的談判,不僅是日美經濟關係的新起點,更在全球貿易格局中投下震撼彈。面對美國對日貿易赤字的強硬立場與關稅壓力,日本如何在談判中平衡經濟利益與地緣政治考量,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本文將深入剖析此次會議的關鍵成果、談判策略,以及對未來日美關係與全球經濟的深遠影響,並探討對台灣的啟示。

談判首戰的初步成果

根據三井住友DS資產管理公司市川雅浩的報告,談判於日本時間4月17日清晨展開,日本代表團由赤澤亮正領銜,美國則由財長貝森特(Bessent)、通商代表葛瑞亞(Gria)、商務部長拉特尼克(Ratnick)及國家安全顧問沃爾茨(Walz)組成高規格陣容。川普總統在會議前夕透過社群媒體宣佈親自參與,為談判增添不確定性。會議分為赤澤與川普的50分鐘會談及後續75分鐘的閣僚級磋商,川普事後於社群媒體表示「與日本代表團的會談取得重大進展」,顯示雙方在表面上維持了積極氛圍。

赤澤亮正在會後記者會上表示,日本強調希望盡早達成全面性協議,美國則回應將優先與日本協商。然而,具體協議內容未公開,顯示雙方在初次交鋒中保持謹慎。值得注意的是,赤澤明確指出匯率議題未納入此次討論,並強調匯率應由日美財政部門另行協商。根據野村綜合研究所木內登英的分析,這一成果避免了美國將匯率問題與關稅談判綑綁,短期內減輕了日本在匯率政策上的壓力。

川普的臨時參與無疑為談判增添變數。木內登英指出,川普可能試圖透過高調亮相,向中國大陸等其他貿易對手施壓,同時展現對日美談判的重視。然而,這也可能打亂日本原定的談判節奏。赤澤在會談中可能面臨川普對日本貿易政策的直接批評,例如指責日本長期利用「低估日圓」獲取貿易優勢,或要求日本配合美國的美元貶值政策。儘管如此,日本成功將匯率議題隔離,顯示其在策略上的靈活應對。

美國的關稅要求與日本的應對策略

市川雅浩的報告指出,美國可能提出的要求包括:增加對美產品進口、擴大對美投資以創造就業、撤除日本非關稅障礙,以及配合美國對中國大陸的「脫鉤」政策。這些要求反映了川普「美國優先」的貿易理念,旨在縮減2024年達8.6兆日圓的對日貿易赤字。尤其非關稅障礙,如汽車安全標準、農產品市場准入限制等,長期被美國視為日本市場封閉的象徵。

木內登英分析,日本的應對策略可分為四步:首先,強調對美投資的貢獻,如汽車製造與液化天然氣(LNG)項目;其次,承諾改善非關稅障礙,例如放寬汽車監管或開放農產品市場;第三,澄清美國對日本貿易政策的誤解,例如駁斥「日圓低估」或「汽車補助金」等指控;最後,將美國要求帶回國內,謹慎制定下輪談判方案。日本試圖以「溫和進攻」的方式,避免直接對抗川普的強硬姿態。

為爭取關稅減免,日本可能考慮增加對美LNG、防衛裝備品等進口,或加大在美投資,例如參與美國造船業擴張。此外,在非關稅障礙方面,日本或將放寬汽車與農產品的市場准入標準。然而,木內登英警告,若日本過於讓步,例如大幅削減對美貿易順差,可能導致國內GDP下降1.4%,對經濟造成顯著衝擊。因此,日本需在妥協與堅守底線間尋求平衡。

安全保障與匯率的隱形壓力

赤澤亮正未否認川普在會談中提及安全保障議題,顯示美國可能將駐日美軍經費負擔與防衛預算擴張納入談判籌碼。木內登英指出,川普或試圖將關稅減免與日本增加防衛支出掛鉤,以實現其「盟友分擔更多責任」的政策目標。這一策略不僅加深了談判的複雜性,也可能迫使日本在經濟與地緣政治間做出艱難抉擇。

儘管此次會議未觸及匯率議題,但市場普遍擔憂美國未來可能要求日本配合美元貶值或抑制日圓貶值。木內登英回顧歷史,指出1980年代的《廣場協議》曾迫使日圓大幅升值,對日本經濟造成長期影響。當前,日本正面臨數年來因日圓貶值導致的通膨壓力,若被迫接受快速升值,可能進一步衝擊出口產業與整體經濟穩定。

匯率問題的潛在風險不僅限於經濟層面。木內登英分析,若美國將匯率與關稅談判綑綁,可能重演過去通過匯率施壓迫使日本讓步的歷史場景。日本政府雖對緩解日圓貶值引發的通膨表示歡迎,但對快速升值或配合美元貶值政策持謹慎態度,因其可能對出口導向的經濟造成嚴重衝擊。

未來展望與全球影響

市川雅浩預測,日本將於4月底前準備具體提案,於下輪談判中提交美國,內容可能涵蓋進口擴大、投資承諾與市場開放措施。然而,川普的強硬立場與不可預測性,將使日本難以輕易取得關稅減免。木內登英建議,日本應避免急於妥協,靜待美國國內因關稅導致的通膨與經濟放緩,促使川普在2026年中期選舉前調整貿易政策。

日美關稅談判的結果不僅影響雙邊關係,也將牽動全球貿易秩序。若日本成功抵禦美國壓力,維持相對自由的貿易環境,可能為其他國家提供借鑑。反之,若日本大幅讓步,可能加劇全球保護主義浪潮,對世界貿易組織(WTO)架構形成挑戰。此外,美國將安全保障與貿易議題綑綁的做法,或將改變盟友間的合作模式,進一步凸顯地緣政治在經濟談判中的角色。

日本的遭遇對台灣具有重要啟示。作為高度依賴對美貿易的經濟體,台灣需密切關注日美談判的進展,特別是美國將安全保障與貿易議題掛鉤的策略。台灣應借鑑日本靈活應對匯率與關稅壓力的做法,強化與美國的經濟對話,同時積極參與區域貿易協定,如CPTPP,以分散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此外,台灣需謹慎應對美國可能提出的投資或市場開放要求,避免過度讓步損害長期經濟利益。

從長期看,日美談判的進展將影響亞太地區的經濟與安全格局。日本作為美國重要盟友,若能在談判中守住底線,同時推動多邊貿易合作,將有助於穩定全球供應鏈與經濟秩序。然而,若談判陷入僵局或日本過度妥協,可能引發區域內其他國家的連鎖反應,進一步加劇貿易保護主義的風險。

日美關稅談判的首次會議猶如一場經濟與地緣政治的角力,日本在川普的強勢進逼下展現了策略靈活性,但未來挑戰依然嚴峻。從非關稅障礙的開放到安全保障與匯率問題的潛在壓力,日本需要在經濟利益與國際責任間尋找平衡點。此次談判不僅是日美雙邊關係的試金石,更將為全球貿易與地緣政治格局的未來走向提供重要線索。對台灣而言,日本的經驗提供了寶貴借鑑,提醒我們在面對大國貿易壓力時,需謹慎應對、靈活布局,以確保經濟韌性與國際競爭力。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