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停火在望卻戰鼓不息:普丁戰略背後隱藏何種算計?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自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戰火延燒已超過三年,無數家庭破碎,經濟動盪,國際秩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當停火協定的曙光似乎即將浮現之際,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卻傳出明確指令,要求部隊繼續戰鬥,甚至在關鍵戰場如庫斯克(Kursk)地區追求「完全勝利」。這一立場不僅令國際社會震驚,也讓停火談判的未來蒙上陰影。本文將深入分析普丁此舉背後的動機,探討其對俄烏戰局、國際外交及地緣政治格局的影響,並試圖解答:在和平與戰爭的十字路口,俄羅斯為何選擇繼續前行?

停火協定:一場未竟的希望

停火協定作為解決衝突的可能途徑,近期在國際間被廣泛討論。美國與烏克蘭已就停火框架達成初步共識,並計畫在沙烏地阿拉伯舉行進一步談判。這一消息一度讓外界燃起希望,認為長達三年的戰爭或許即將迎來轉機。然而,普丁的態度卻顯示出截然不同的立場。他不僅未對停火協議做出積極回應,反而在公開場合要求部隊加強攻勢,尤其在庫斯克地區,俄軍正面臨烏克蘭部隊的頑強抵抗。

這種矛盾的局勢顯示出俄羅斯內部的戰略考量。對普丁而言,停火可能意味著戰場成果的固化,但也可能被視為對國內民眾的「妥協」。俄羅斯自衝突開始以來,付出巨大的人力與經濟代價,若未能在談判桌上獲得足夠的政治與領土利益,普丁的領導地位可能面臨挑戰。因此,選擇繼續戰鬥,或許是為了在談判前爭取更有利的條件。

此外,國際社會對停火的期待也並非完全一致。美國新任國務卿盧比奧(Marco Rubio)曾表示,美國對烏克蘭的政策正面臨「艱難抉擇」。一方面,美國希望通過支持烏克蘭遏制俄羅斯的擴張;另一方面,長期軍事援助的財政負擔與國內政治壓力,讓華盛頓不得不重新評估其策略。這種不確定性無疑給了普丁更多的操作空間。

庫斯克戰場與本土壓力:戰火延燒的雙重挑戰

庫斯克地區自2024年以來成為俄烏衝突的新熱點。根據先前報導,烏克蘭部隊在該地區發動大規模反攻,一度突破俄軍防線,對俄羅斯本土構成直接威脅。然而,俄軍隨後投入重兵,試圖奪回失地。普丁在公開講話中明確表示,俄軍的目標是「完全解放」庫斯克,顯示出他對這一戰場的重視。與此同時,俄羅斯本土的安全壓力也在加劇。2025年3月11日,據中央社綜合外電報導,烏克蘭對莫斯科發動了俄烏戰爭開打以來最大規模的無人機攻擊,俄羅斯國防部稱在全國各地擊落337架無人機,其中91架在莫斯科周圍被擊落。莫斯科市長索比亞寧(Sergei Sobyanin)表示,這波攻擊造成至少1人死亡、3人受傷,並導致東南郊一棟住宅大樓至少7間公寓受損。俄羅斯飛航監督機構甚至為此暫時關閉莫斯科四座機場,顯示出攻擊對首都地區的直接影響。

從軍事角度看,庫斯克不僅是戰術上的要地,更是俄羅斯國內安全的象徵。若無法有效控制該地區,普丁可能難以向民眾交代。然而,戰場局勢卻遠非單方面樂觀。俄軍在進攻中遭遇重大損失,烏克蘭部隊則利用地形優勢與西方提供的武器持續抵抗。這種僵持狀態讓外界質疑:普丁追求的「完全勝利」是否只是空話?

美國政策轉向:援助疲態與外交挑戰

美國作為烏克蘭的主要支持者,其政策走向對戰局有著決定性影響。然而,近期一系列事件顯示,美國對烏克蘭的支持正在發生微妙變化。美國政府內部開始討論是否應暫停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以迫使基輔接受停火協議。這一「激進轉向」引發了廣泛爭議,有人認為這是對俄羅斯的妥協,也有人認為是美國試圖從長期戰爭中抽身。

美國國務卿盧比奧曾直言,美國需要與烏克蘭討論「一些困難的事情」,包括戰爭的長期成本與國內政治壓力。根據公開數據,自衝突爆發以來,美國已向烏克蘭提供了超過1750億美元的軍事與經濟援助,但這種支持並非無限。2024年美國大選結束後,川普(Donald Trump)於2025年1月20日上任,其在競選期間多次表達對減少烏克蘭援助的傾向,可能帶來政策轉向。盧比奧作為國務卿,需在川普的整體外交框架下,平衡對烏克蘭的支持與國內資源分配的壓力。

這種政策的不確定性無疑給普丁提供了機會。通過繼續戰鬥,俄羅斯不僅能在戰場上施壓,還可能在外交層面迫使西方做出更多讓步。然而,這種策略也存在風險:若美國最終選擇加大援助力度,或與歐盟聯手對俄實施更嚴厲制裁,俄羅斯可能面臨更大的經濟與軍事壓力。

普丁的內外困境:戰爭還是和平?

普丁選擇繼續戰鬥的決定,背後不僅是戰場考量,更是國內與國際壓力的綜合結果。從內部看,俄羅斯經濟因長期戰爭與西方制裁已顯現疲態。2024年俄羅斯國內通膨率一度超過8%,盧布兌美元匯率持續走低,民眾生活成本大幅上升。此外,2025年3月11日莫斯科無人機攻擊事件加劇了國內安全隱憂。雖然傷亡與損失相對有限,但莫斯科作為首都的象徵地位,使得這類事件可能對民眾心理造成更大衝擊,進一步壓迫普丁在國內展現強硬姿態,以安撫民心並鞏固支持。

從外部看,普丁的強硬姿態雖然可能短期內震懾對手,但也讓俄羅斯在國際社會更加孤立。俄羅斯與中國大陸的關係雖有所強化,但北京對莫斯科的支持更多停留在經濟與能源層面,軍事合作仍有限。與此同時,西方國家正試圖通過停火談判重新調整對俄策略,若普丁拒絕妥協,俄羅斯可能在未來外交中陷入更被動的局面。

然而,普丁的選擇也顯示出其對權力的掌控與對歷史定位的考量。對他而言,停火協議若無法確保俄羅斯的戰略利益,可能被視為失敗。因此,繼續戰鬥不僅是軍事策略,更是一場政治賭局。這種賭局在國內外壓力的雙重作用下,顯得更加複雜而兇險。

在停火協定看似觸手可及之際,普丁卻選擇讓部隊繼續戰鬥,這一決定既顯示出其對戰場控制的執著,也反映了俄羅斯內外困境的複雜性。庫斯克戰場的勝負、美國政策的轉向,以及俄羅斯本土面臨的安全挑戰,共同構成了當前俄烏衝突的關鍵變數。對國際社會而言,這場戰爭的未來走向仍充滿不確定性。和平的希望雖然尚未完全破滅,但戰爭的陰影卻愈發濃重。在這場博弈中,無論是普丁、烏克蘭還是西方國家,都必須在戰爭與和平之間做出艱難抉擇。而最終的結果,或許將深刻影響未來數十年的地緣政治格局。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