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魚塭變身「潮間帶海草復育種原庫」 澎湖白沙移植5千株海草

澎湖中心利用白沙港子社區海岸潮間帶,以及閒置魚塭進行5000株海草移植,為「潮間帶海草復育種原庫」建置跨出第一步,有效保護移植海草免受海浪擾動並穩定生長。圖/澎湖中心提供
澎湖中心利用白沙港子社區海岸潮間帶,以及閒置魚塭進行5000株海草移植,為「潮間帶海草復育種原庫」建置跨出第一步,有效保護移植海草免受海浪擾動並穩定生長。圖/澎湖中心提供

隨著產業演進,台灣各地海邊都有廢棄的漁塭,除了可能帶來潛藏的衛生問題,更是珍貴土地資源的浪費。近年來在政府持續推動下,許多已轉型成為濕地,並備置太陽光電或風電的發電設施,有些則被改造成如獨木舟等水上休閒場域。

在離島澎湖的白沙港就有幾處廢棄魚塭,在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下稱「澎湖中心」)的努力下,進行「澎湖海草床復育」計畫,規劃建立「潮間帶海草復育種原庫」,供未來澎湖適合海草生長的潮間帶復育種原。周三(8日)公開初步成果,已成功將潮間帶的5000株海草移植至廢棄魚塭進行保育。

澎湖中心表示,在中信金控經費支助下,將利用白沙鄉公所委由港子社區代管的潮間帶閒置魚塭中進行海草復育,規劃建置「潮間帶海草復育種原庫」,培育卵葉鹽草、單脈二藥草及甘草海草等幼苗共5000株以上(面積達50平方公尺),做為未來澎湖各潮間帶適合海草復育區域種原,減少使用天然海草床作為海草復育來源,降低天然海草床擾動,並提高海草復育成功率。

澎湖中心主任謝恆毅指出,全球海草床在氣候變遷與人為的環境破壞下,近年來持續加速流失,海草床修護與養護刻不容緩。從國外進行海草復育案例來看,以移植草體植株方法較具成效,但移植過程中需挖移海草塊,如未詳盡規劃將對原海草床易造成擾動或流失等壓力。此次海草復育種原庫利用原有魚塭海堤,可有效保護移植海草免受海浪擾動並穩定生長。但魚塭因長年未使用,底質多偏泥質沙地,因此在海草移植前(4月19日至24日),澎湖中心偕同鎮海國中師生與港子社區民眾,將淤積海草床上海沙,以接力方式移入魚塭內,改善海草復育棲地底質,讓「潮間帶海草復育種原庫」建置跨出成功第一步。

鎮海國中師生與港子社區民眾在海草移植前進行「漁工移沙」,協助將淤積海草床上海沙,以接力方式移入魚塭內,改善海草復育棲地底質。圖/澎湖中心提供

鎮海國中師生與港子社區民眾在海草移植前進行「漁工移沙」,協助將淤積海草床上海沙,以接力方式移入魚塭內,改善海草復育棲地底質。圖/澎湖中心提供

澎湖中心在《臉書》官方粉專以「古有愚公移山,今有漁工移沙」為題,記錄了前期的作業,上月19日開始陸續由鎮海國中師生及港子社區居民協力澎湖中心進行「漁工移沙」活動,將魚塭泥質底層改善,儲備港子社區閒置魚塭轉型為「潮間帶海草種原庫」。一桶一桶的沙靠人力及漂浮平台運送,水質終於漸漸變清澈。周三下午的種植活動後,現場還進行了由熱心村民提供的「二枚貝」放流活動,加速人工的魚塭演化成更豐富的潮間帶生態系。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