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退新制20年淪空殼?勞團怒吼:退休金平均僅25萬、月領6332元

台灣工人鬥陣總工會、尊嚴勞動修法聯盟等團體,1日上午在行政院門口舉行「勞退新制20年,勞工退休沒有錢」記者會,希望政府改革勞退新制。圖/中央社
台灣工人鬥陣總工會、尊嚴勞動修法聯盟等團體,1日上午在行政院門口舉行「勞退新制20年,勞工退休沒有錢」記者會,希望政府改革勞退新制。圖/中央社

勞退新制實施屆滿20年,勞工團體昨天(7月1日)批評制度有三大弊端:一是雇主提撥率僅6%,呼籲行政院研議將雇主提撥率從現行6%提高至9%,並逐年提高至15%。其次,未設最低保障金額,難以因應老年基本生活;以及未將「移轉工作者」納入制度保障,造成不少勞工年資與給付被切割。

逾20個工會與勞工團體昨天集結行政院門口,包括台灣工人鬥陣總工會、尊嚴勞動修法聯盟、自主勞工聯盟、台灣鐵路產業工會、中華電信工會、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及各縣市產業總工會等。代表們高舉布條、高喊「退休沒保障、制度要改革」等口號,要求政府全面檢討勞退新制。行政院昨天沒有對此回應。

勞團指出,《勞工退休金條例》於2005年7月1日上路,當初標榜個人專戶、政府監管、制度化提撥,但實施以來實質保障遠低於預期。據勞保局今年2月公布數據,去年12月選擇一次領的勞工,平均僅可領得25萬6979元;選擇按月領的,平均每月僅6332元,甚至低於基本工資。相較之下,勞保老年年金同月平均每人1萬9367元,凸顯新制設計無法提供基本老年生活保障。

台灣鐵路產業工會批評,新制對頻繁轉職或非典型雇傭勞工極不友善,許多勞工因工作型態變動頻繁,年資難以連貫,不僅退休金累積有限,甚至因制度未納入「移續工」,導致斷裂保障。另有團體建議應提高雇主強制提撥率,設立最低給付金額,並補足制度死角。

勞動部先前表示,勞退新制已有6%雇主提撥保障,另設有最低保證收益機制,將持續研議擴大適用範圍與優化制度內容。不過,勞團認為,制度設計已落後現實生活成本,必須從根本調整提撥比例與保障架構。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