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今年夏天進入缺電高風險期

核能電廠陸續除役,加速台灣電力不足,圖為預定7月除役的核三廠。圖/台電官網
核能電廠陸續除役,加速台灣電力不足,圖為預定7月除役的核三廠。圖/台電官網

彭蕙仙/資深媒體人

針對許多人擔心隨著7月分核三廠1號機進入除役程序後,台灣可能會出現缺電問題,台電日前表示,今年新加入機組的裝置容量為443.3萬瓩,遠大於除役機組的315.1萬瓩,因此台電保證夏季用電沒有問題,而且碳排量會比今年還少。換言之,今年的電力是供應與環保兩全其美!然而,從已公布的電力資訊來看,情況遠非如此。 

4月15日電力吃緊,備轉容量率一度低至僅2.8%,北台灣瀕臨分區輪停限電,之後連續多日全台各地四處停電,尤其是桃園竟然在短短5天內出現8次停電,民眾、商家和企業怨聲載道,擔心進入夏季後,電力不足的問題將會更為嚴重。

台灣電力問題也引起國際媒體重視。《彭博社》指出,蔡政府的綠電政策不當,如果新上任的賴政府不改變相關政策,「台灣民眾和企業得為未來更多的停電做好準備。」《日經亞洲》點名賴清德應該要重新評估核能政策。接連有國際媒體關切台灣的電力危機,這是過去極為罕見的情況,說明問題確實不容小覷。   

經濟部和台電日前公布了2024年除役及新增機組資料,想藉此證明台灣不會缺電。然而,雖然根據這分資料顯示,今年預計新增的機組裝置容量比除役機組的裝置容量多了128.2萬瓩,但是台電和經濟部沒有告訴大眾的是,電力機組裝置容量的增、減之間存在著時間差,且時間是從5月跨到9月的夏季用電高峰期,按照官方自己的資料,台灣今年夏天的供電極為緊繃,出現大停電不令人意外。

台電資料顯示,在除役裝置容量部分,興達1及2號機在去年12月31日除役,減少100萬瓩,麥寮1號機在今年5月31日合約到期,減少60萬瓩,核三1號機今年7月27日除役,減少95.1萬瓩,麥寮2號機今年9月8日合約到期,減少60萬瓩;在新增裝置容量部分,森霸豐德3號機在今年5月31日「可接受調度」,增加110萬瓩,大潭9號機在8月17日「可配合調度」,增加112萬瓩,興達新1號機9月23日「可配合調度」,增加130萬瓩,大潭7號機9月28日「可配合調度」,增加91.3萬瓩。

因此,今年5月31日之前,除役減少160萬瓩,但僅新增110萬瓩,電力不足50萬瓩,到了7月核三廠的1號機除役,電力不足擴大為145.1萬瓩,到了9月8日,電力不足91.1萬瓩。這些時段電力都呈現不足,很容易出現跳、停電的狀況,若再加上電力使用量增加,情況恐將更為嚴峻。

而且,通常在計算電力設備的可用電力時,是以「可商轉」為標準,但是為什麼這分資料中的新增機組使用的是「可接受調度」、「可配合調度」這類模稜兩可的說法,讓人覺得頗為可疑。根據台電電力工程今年3月31日的最新資訊,大潭9號機預計在2025年的3月1日商轉、7號機則是在2025年5月31日商轉,但前述電力增減資料卻說,大潭9號機在今年8月17日「可配合調度」、7號機9月28日「可配合調度」,難道意思是說在還沒有取得商轉執照前就開始供電了嗎?如此便宜行事,出了事誰能負責?

台電說,新增電力後碳排量會更少,這是指除役機組中有碳排量較高的煤電,而新增電力全為碳排量較煤電為低的天然氣電,這話也不能說錯,但卻只是「部分事實」,因為台電似乎刻意忽略除役機組中還有碳排量僅為氣電27%至45%的核電,因此整體算起來,新增機組並沒有比除役機組減少多少碳排量。

根據「德國看守組織」公布的最新「全球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台灣在67國中排名第61、是倒數第7名,較前一年退步了4名,其中,「溫室氣體排放」表現最差,是倒數第4名且是非產油國家的最後1名,在人均碳排放、2030年減碳目標這2項,台灣都被評為「極差」。歐盟2026年起就要正式實施形同碳稅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高碳排的電力系統,勢將對台灣產業出口歐洲造成衝擊。

更何況,除役機組包括核電與煤電,全是基載電力,這會影響供電的穩定性;再說,新增氣電能不能發揮戰力,還要看三接(第3座天然氣接收站)何時完工,否則天然氣供氣量不足,就算有氣電機組也使不上力。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三接主體工程預計在2029年完工,但經濟部決定在2025年6月搶先供氣,這又是一個「偷呷步」的概念!但即使如此,時程也比宣稱今年8月和9月可配合調度的9號及7號機組來得晚,屆時這2個機組氣從何而來?

台電公布新增及除役電力資料是想讓外界安心,然而,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許多細節經不起檢驗,今年夏季的用電高峰能否安全過關,充滿變數。

※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