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11月24日與25日,中美與美日領導人分別通話,揭示出當前東亞局勢的高度緊張與外交角力的複雜性。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與川普通話中強調「台灣回歸中國是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呼籲美方共同維護二戰勝利成果。川普則表示理解台灣議題對中國的重要性,並接受邀請預計於明年四月訪中。
川習通話揭示地緣博弈,日本引戰行徑令人警惕
然而,川普在與習近平通話後旋即致電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強調美日密切協調,並稱高市為「極親近的朋友」。儘管雙方未公開提及台灣,但此舉已引發外界高度關注:日本是否正試圖藉美方力量強化其在台海議題上的存在感?是否意圖將台灣納入其地緣戰略布局,成為對抗中國大陸的前線?
這種引戰行徑不僅可能加劇中日緊張,更可能將台灣推入大國博弈的漩渦。烏克蘭的血淚教訓已昭示:一旦成為強權角力的棋子,代價將是主權、生命與未來的全面犧牲。台灣唯有堅守自主、不介入、不挑釁,方能在風暴中維持穩定與安全。
烏克蘭:血與火中淬鍊的國族意志
自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以來,烏克蘭展現出驚人的抵抗意志。總統澤倫斯基拒絕撤離首都,市民自發組織防衛隊,全民皆兵的現象不僅是戰略上的必要,更是國族認同的具體展現。
這場戰爭的代價極為慘重。根據聯合國統計,截至2025年中,已有超過15萬人死傷,數百萬人流離失所。基礎建設遭到嚴重破壞,經濟成長陷入停滯,通膨率一度飆升至兩位數。即便如此,烏克蘭人民仍未放棄抵抗,反而在苦難中凝聚出更強烈的國族意識。
烏克蘭的抵抗不僅止於軍事層面,更深入文化與心理層次。從孩童到長者,從農夫到工程師,整個社會在戰火中展現出「不屈不撓」的精神,也讓國際社會重新思考自由與主權的代價。
日本:和平主義的極限與引戰風險
與烏克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的「戰略沉默」與「引戰操作」。長期奉行和平憲法的日本,近年在美中角力中逐步轉向軍事強化。岸田文雄內閣提出「反擊能力」概念,突破過往僅限自衛的框架,並與美國、澳洲、印度深化安全合作。
這一轉向的象徵性起點,源自前首相安倍晉三於2021年12月首次提出的「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也是日美同盟有事」論述。其胞弟、時任防衛大臣岸信夫進一步指出,台灣若遭侵略,日本不僅會被捲入,還可能淪為對手的「跳板」或「墊腳石」,突顯日本本土安全與台海局勢的高度連動。
2025年11月7日,首相高市早苗更進一步將此論述與日本的「存亡危機事態」連結,暗示若台灣遭遇武力攻擊,日本可能行使集體自衛權。此番言論立即引發中國大陸強烈反彈,外交部嚴詞譴責日本「干涉中國內政、挑戰一中原則」,並召見日本駐華大使抗議,導致中日外交關係急遽惡化。
這種「引戰操作」與和平憲法精神背道而馳,也暴露出日本在地緣戰略中日益傾向冒進的姿態。若日本持續以「安全合作」之名,實行「地緣挑釁」之實,不僅自身安全堪憂,也可能將台灣推入危險境地。
台灣的抉擇:勿成大國博弈的祭品
台灣在美中日三方角力中,處境極為敏感。若一味依賴美日安全承諾,忽略自身戰略自主,極可能重蹈烏克蘭覆轍。烏克蘭雖獲得大量援助,但最終仍需獨自承擔戰爭代價。台灣若成為美日對抗中國大陸的前線,將面臨同樣風險。
近期,高市早苗重申「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立場,引發中國大陸強烈反彈,並祭出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黃海實彈射擊與暫緩上映日本電影等反制措施。台灣總統賴清德則以食用日本海產公開表態支持,外交部長林佳龍鼓勵民眾購買日本產品,政務次長吳志中更在柏林安全會議中表示,高市言論「準確描述當前局勢」,並強調台美日三方在印太地區有「共同利益」。
這些言行雖展現台灣的外交能動性,卻也可能被中國大陸視為挑釁,進一步升高台海與中日關係的緊張程度。當台灣高層官員公開強調與美日的「戰略連結」,在國際輿論上固然展現自主性與存在感,卻也可能被解讀為選邊站隊,削弱台灣在區域中的戰略模糊空間。
台灣應堅守「不介入、不挑釁、不引戰」原則,避免被捲入大國博弈。外交上應強化與東南亞、中東、歐洲等多元夥伴關係,降低對單一強權的依賴。軍事上則應強化防衛自主,避免過度依賴外援。唯有如此,方能在地緣風暴中維持穩定。
文化性格與國族心理的深層對照
烏克蘭與日本的差異,不僅在地緣與軍事,更深層的是文化性格與國族心理的不同。烏克蘭歷經蘇聯統治與多次革命,形成強烈的反抗精神與民族主義情懷。日本則在戰後徹底去軍事化,形成對戰爭的深刻反省與和平主義文化。
這種文化差異,直接影響兩國對危機的反應。烏克蘭在戰爭爆發時迅速動員,展現出「寧為玉碎」的決心;日本則傾向於「以退為進」,避免直接衝突。但當日本開始突破和平主義框架,並試圖介入台海議題時,其文化性格也出現轉折,令人警惕。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社會對烏克蘭的支持極為熱烈,從捐款到接納難民,展現出高度同情心。然而,當面對自身是否應更積極介入區域安全時,卻又顯得猶豫。這種「對外熱情、對內保守」的矛盾,正是日本當代政治文化的縮影。
台灣的安全不在他人手中
烏克蘭與日本的「變態比較」,揭示出地緣政治下的兩種命運:一個在戰火中淬鍊國族意志,一個在和平中試探軍事邊界。台灣應從中汲取教訓,切勿成為大國博弈的祭品。唯有堅守自主、避免介入、強化防衛,方能在風暴中維持穩定。
當前局勢下,台灣的安全不能寄望於任何外部承諾。美日雖為重要夥伴,但其戰略利益終究以本國優先,無法保證在危機時刻挺身而出。烏克蘭的經驗已證明,國際聲援與軍援雖重要,卻無法取代自身的防衛決心與戰略籌碼。
台灣的真正安全,來自於清醒的戰略判斷與務實的外交布局。在強權對峙的夾縫中,台灣應以靈活務實的方式維持戰略模糊,避免被標籤為某一方的代理人。與其高調表態,不如低調強化實力;與其追求短期掌聲,不如經營長期穩定。
歷史不會重演,但會押韻。烏克蘭的今天,可能是他人的明天。台灣若要避免步上同樣命運,必須在沉默與吶喊之間,選擇一條「既不屈服,也不挑釁;既不孤立,也不依賴」屬於自己的道路。這才是通往和平與永續的唯一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