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專欄】兆元軍費    荒誕決策與難堪效應的斷點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昨日來清德總統公佈將提出高達1.25兆新臺幣之國防追加預算方案後,筆者隨即撰稿指出,必須思考對臺灣鄉親政治效應、對國際社會經濟效應以及對中國大陸嚇阻效應;拙稿受到多個媒體關注,在此敬表謝意與欣慰拙見受到認同。

雖然筆者是很坦誠中肯地提出這些老實話,但顯然讓綠營國安高層與執政團隊感到芒刺在背,隨後當然就是側翼網軍打手上陣,開始質疑筆者為何不從美國在臺協會(AIT)緊接者賴清德記者會後,馬上就發出正面回應聲明,來解讀對美國政府外交效應呢?

說實在話,認識筆者同窗、袍澤與朋友,都知道筆者若是公開評論或是表達異議時,通常都會保留最可能讓對方難堪到無地自容,同時亦是最具殺傷性與破壞力觀點。假若聽者虛心接受能夠接受建言時,就會再私下轉告,雖然沒有百分之百做到「規過於私室」,但是好歹也給對方留點情面與迴旋餘地。

但若是當事者死不認錯,而且回應態度惡劣時,那實在就沒有必要再為其保留遮掩。既然要探討對美國政府外交效應,筆者就分別從荒誕決策程序與難堪效應斷點兩個面向,來說明賴清德總統所率國安高層與執政團隊,在此事表現水準有多糟糕。

首先提醒大家,昨日各方都針對賴清德總統先在華盛頓郵報投書,然後再召開記者會,對於總統的頭家來說,其被賴清德所告知次序居然是被擺在外籍媒體讀者之後,這叫臺灣鄉親與廣大選民真是情何以堪?

但是真正荒誕關鍵其實是先投書美國媒體宣佈結論,然後在召開記者會之前,召集國安高層會議,聽取國安團隊針對當前國家安全情勢簡報,最後再召開記者會,向臺灣社會公佈與國外投書相同結論之國防追加預算方案,這種前後次序是否能夠構成合理決策理則關係?

這個荒誕無比之決策程序,顯然是證明國安高層毫無襄助層峰決策所需之幕僚與建言功能,最後只能委屈地成為元首獨斷專行,下達決策後無奈背書遮醜門面。此種獨裁程度只有史達林主持最高蘇維埃會議,聽完各方發言與辯論之後,從口袋掏出個紙條,直接講出:「照著這個紙條上寫的辦」可堪比擬。

至於讓綠營非常興奮,並視為美國政府外交效應之AIT貼文回應,那就更是慘不堪言。假若跑到美國媒體投書,而這份媒體在華府政壇如此有份量,並且刻意表態砸下美金400億元,敲鑼打鼓又高調,最後只換來AIT一紙貼文,但是美國政府國務院、國安會以及白宮異常緘默無語,美國國會議員當時亦毫無反應,過去砸錢拉攏的智庫學者專家,沒有立即出面鼓掌叫好,難道沒人警覺到苗頭不對嗎?

刻意在華盛頓郵報投書,其實就是強迫中獎,讓華府政壇無法裝聾作啞,更不能故意裝作不知道;但是此種作法卻只換來一張貼文,這真是魯莽進行外交關係測試,最後卻得到難堪效應斷點。就算後來中央社去追問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時,國務院發言人亦要求在匿名前提下提出回應,這難道不令人擔心嗎?而國會只有參議員Tom Cottom與眾議員Meeks透過社交軟體帳戶表態,豈不更是讓人心寒?

外交是項專業,不是光會講英文,到華盛頓去混段日子,生張熟魏送往迎來,把自己吃到肥嘟嘟之後,就搞得清楚明白的藝術。假若看到AIT貼文,前六個字表明是僅代表AIT,卻不是講明美國政府,卻還沒有警覺,為何美國政府會選擇AIT作為外交效應或是美國政府回應斷點時,吾人更要擔心未來與美國之互動關係。

筆者向來撰稿直言無諱,既然要探討美國政府外交效應,就必須能夠面對無情事實。迴避艱難戰略環境,繼續報喜不報憂,最後都是自欺欺人,國王沒有穿新衣真相遲早會被揭穿。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