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香港消防處公佈資料顯示,香港新界大埔火災已造成55人遇難。香港新界大埔區宏福苑26日發生近年最嚴重的五級火警,大火延燒超過17小時,造成至少55人罹難,另有多達 279 人失聯。一名37歲消防員在搶救過程中殉職,這起災難已成為1997年主權移交以來死傷最慘重的火災事故。
起火原因仍待調查,但外界疑慮集中於建物外牆的大規模維修工程,包括傳統竹製鷹架與包覆其上的防塵網是否成為延燒因素。多段網路影片也傳出工人疑似在鷹架上吸菸,引發討論。
有意見質疑竹材易燃、可能是大火失控主因,但專家看法有所不同。台灣世田建築總經理黃世展指出,台灣因地震頻繁,已多年全面使用鋼架或鋁架;反觀香港地震風險低、工法傳統,「竹棚仍是常見選擇,且以往並未出現重大安全問題。」
一名香港大學教授接受媒體訪問時亦表示,竹棚並非問題核心,真正關鍵在於:工地使用未達防火標準的尼龍防塵網、維修期間堆置大量可燃廢料、雇用缺乏工安意識的廉價勞工、大樓設計與棚架間形成「煙囪效應」加速蔓延。他強調:「若只是一根菸蒂,不可能瞬間引發這種規模的大火,真正失控的原因是外牆包覆的圍網與雜物」。

港九搭棚工會也證實,具阻燃功能的圍網每張約90港元,無阻燃尼龍網僅50港元,「部分業者為節省成本,選擇後者並重複使用」,導致火勢迅速竄升。
香港警方後續調查亦發現,未燒毀的大樓外牆使用的發泡膠「高度易燃」,恐為火勢蔓延的重要因素。
不少香港居民從現場照片發現,防火性能差的防塵網幾乎燒成灰,大部分竹棚主結構反而仍屹立不倒。甚至有人指出,若改用金屬架,在高溫下反而可能加速導熱,「竹棚不是元兇,不阻燃的圍網才是問題」。
竹棚在香港仍具一定市場,主因是韌性好、重量輕、現場加工快速,且在狹窄街巷中更具適應性,在雨天也比金屬架不易打滑。然而其燃點僅約150°C,在火勢與風勢共同作用下,竹材仍可能助長「煙囪效應」,令火勢迅速向上蔓延。
台灣與香港的鷹架現況對比,台灣主流材質為鋼材、鋁材,遵循CNS 4750標準,六層以上建築強制使用鋼管架防火、穩定性能較佳。
至於香港仍普遍使用竹棚架,傳統工法成熟,便於快速搭建且成本低廉、適合密集舊社區,但防火標準依業者落實度而定。
宏福苑大火凸顯傳統工法的安全風險。事實上,香港政府今年 3 月已發布新規,要求:50%公營工程需改用金屬腳手架、推動竹棚工人「轉型培訓計畫」並加強阻燃圍網的使用規範。業界也正研發「輕型組合式金屬架」,希望兼顧香港狹窄街區的空間需求。

宏福苑之災,以55條生命的沉痛代價給了沉重的教訓——成本、習慣與傳統,都不應凌駕於公共安全之上。
竹棚不是問題本身,但在高樓密集、火源複雜的現代城市,它與不符規格的尼龍網、堆置雜物、人為疏失交織,最終釀成難以挽回的悲劇。
技術的進步是為了守護生命,唯有以更嚴格的工安標準取代早已不敷使用的傳統方式,才是真正的傳承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