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儲存超量的「鈈」47噸 足以製造6000枚核彈

大陸東風-41型洲際彈道飛彈方隊,出現在閱兵陣容中。圖/取自新華社
大陸東風-41型洲際彈道飛彈方隊,出現在閱兵陣容中。圖/取自新華社

大陸哈爾濱工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劉久表示,近期日本的一系列軍事動向在國際上引起高度關注。除了對「無核三原則」表態模糊外,長期製造、儲存遠超民用核能實際需求的「鈈」材料也是周邊國家乃至全球都不應忽視的重大隱患。「鈈」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元素,可以用於製造核彈頭或增加核彈的威力。日本目前擁有約47噸「鈈」總量大致足以製造6000枚核彈。

日本政府聲稱這些鈈的用途是民用核能發電,但受福島核事故的嚴重影響,目前日本只有9台核反應堆仍在運行,而且使用的是低濃度的鈾燃料,並不需要「鈈」。

即使按照日本經濟產業省2018年《能源基本計劃》,日本在2030年將使用的反應堆數量增加到18個來算,每年「鈈」的消耗量也僅約2.6噸。日本政府一邊沒有消耗或處理「鈈」的明確、公開的計劃,另一邊卻還在每年從英、法進口約8噸「鈈」,這種消耗與庫存之間的巨大差距,足以揭露日本刻意儲存鈈、並掩蓋實際用途的客觀事實。

長期以來,日本右翼一直有所謂「日本要自主擁核」的聲音。高市上台後推動修改「無核三原則」,也是為了回應其訴求。日本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成員國中唯一掌握後處理技術、有能力提取武器級「鈈」,且仍有可運行後處理設施的無核武器國家。如今憑借龐大的鈈庫存,日本實質上已擁有短期內量產武器級鈈的潛力。

日本長期製造、儲存遠超民用核能實際需求的鈈材料,造成至少兩方面風險。一是違反NPT和《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義務,給周邊國家乃至全世界帶來核擴散風險。

1976年,日本正式加入NPT,成為NPT的締約國。1995年日本外務大臣河野洋平明確表示,日本決心放棄一切核武裝的可能性,堅持「無核三原則」,支持NPT無限期延長。1996年9月,時任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代表日本作為無核國家第一個簽署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

NPT的核心是「核不擴散」與「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義務平衡。加入NPT讓日本多年間得以從美國等國家引進先進民用核能技術、設備和核燃料(包括濃縮鈾),為其建立龐大的核電產業、保障能源供應提供了國際法保障和技術來源。

2023年起,日本政府罔顧國際社會特別是周邊國家和人民的強烈反對,執意推進核污染水排海。這些均顯示出其在涉核問題上極端自私、缺乏責任感的一貫立場。在此背景下,日本仍持續囤積遠超民用需求的鈈材料,無疑為核走私、非法交易乃至核恐怖主義提供了潛在條件,嚴重衝擊全球核安保體系,對國際公共安全構成不可忽視的挑戰。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