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日本經濟陷完美風暴:高市涉台言論引爆中港客銳減危機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11月,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在國會答詢中針對「台灣有事」議題發表強硬言論,聲稱若中國大陸對台動武,日本將視為「存亡危機事態」,不排除行使集體自衛權,甚至軍事介入。此番言論迅速引發中國外交部強烈反彈,並在輿論場掀起波瀾。儘管高市試圖以「維護區域和平」為由緩解爭議,但其言論已觸碰「一個中國」底線,加劇中日關係緊張。這場政治風暴不僅限於外交層面,更可能對日本經濟造成深遠衝擊,尤其是中港澳遊客對日態度的轉變,正悄然侵蝕日本原已疲弱的消費與服務出口。本文將從經濟數據、政策矛盾與區域關係等面向,剖析日本當前面臨的結構性挑戰。

外需疲弱與內需乏力交織

2025年第三季度,日本實質GDP年率下滑1.8%,為六季以來首度萎縮,顯示出外需疲軟與內需乏力的雙重困境。

出口方面,貨物及服務貿易環比下降1.2%,淨出口拖累GDP 0.2個百分點。美國加徵汽車關稅重創日本車廠,七大車商在2025上半財年淨利潤總額同比下滑約三成,其中日產淨虧損達2219億日元,馬自達與三菱汽車亦陷入虧損。

內需方面,占日本經濟過半的個人消費僅增0.1%,遠低於前季的0.4%,反映高通膨持續壓抑家庭支出。住宅投資因能源效率法規收緊而大幅下滑9.4%,企業設備投資雖成長1.0%,但難以抵銷整體疲弱。

實質工資連續兩年下滑,加上東京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2.8%,進一步壓縮家庭購買力,形成典型的「滯脹」格局。

刺激方案與貨幣政策的拉鋸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高市早苗政府提出規模逾17兆日元的刺激方案,試圖緩解生活成本壓力與出口衝擊。然而,政策執行面臨三重挑戰。

首先,執政黨內部主張更激進的財政擴張,自民黨財政委員會建議追加至25兆日元,引發市場對日本債務可持續性的疑慮。超長期國債殖利率升至歷史新高,恐推升政府償債成本,削弱財政空間。

其次,日本央行陷入政策矛盾。行長植田和男表示,若經濟與物價走勢符合預期,將考慮升息。但高市政府傾向維持寬鬆環境,其顧問警告稱經濟萎縮期間不宜加息。若12月升息,可能進一步壓抑消費;若按兵不動,則面臨日圓貶值與輸入性通膨風險。

第三,刺激方案的精準性備受質疑。若資源未能有效導入家庭可支配所得與中小企業支持,恐淪為短期財政擴張,無法扭轉結構性疲弱。

中港澳遊客減少的連鎖效應

訪日遊客消費在日本GDP統計中被列為「服務出口」,其規模僅次於汽車出口。2024年中國大陸遊客消費占整體訪日消費約四分之一,為日本旅遊業的關鍵支柱。

然而,隨著中日關係惡化與中國官方呼籲謹慎赴日,陸港澳遊客數量明顯減少。根據日本觀光廳統計,2025年10月中國大陸赴日人次較去年同期減少38%,香港與澳門亦分別下滑26%與31%。

此趨勢直接衝擊零售、飯店與交通產業。例如東京迪士尼營運商東方樂園股價單日重挫11.3%,日本航空與全日空股價亦分別下跌3.8%與3.1%。

更值得關注的是文化消費領域的波動。中國暫緩《蠟筆小新》等日本進口影片上映,吉本興業取消上海公演,顯示地緣政治緊張正從旅遊業延伸至文化交流,加劇日本服務貿易逆差風險。若中港澳遊客持續減少,日本2025財年經濟成長率可能難以達成政府預期的0.7%。

結構轉型的迫切性與挑戰

儘管多數經濟學家預測日本第四季度GDP可望反彈0.6%,但其成效高度依賴三項關鍵因素:刺激方案的精準性、日圓匯率穩定與區域關係緩和。

若預算能有效導入家庭與中小企業,提升可支配所得與投資意願,內需有望回溫。若日圓持續貶值,將推升進口成本與通膨壓力,削弱消費動能。中日對話與旅遊政策調整,則將直接影響服務出口恢復速度。

為降低外部依賴,日本需推動三項結構性轉型:擴大半導體、氫能源等新興領域投資,提升產業競爭力;加速開拓東南亞與歐洲客源,分散旅遊風險;汽車業則需加強在地化生產,減少關稅衝擊與對美出口依賴。

這些轉型雖具潛力,但需時間與資源,如何在有限預算下達成目標,成為政策執行的關鍵難題。

結語

高市早苗涉台言論所引發的外交風波,已非單純政治事件,而是可能擴散至旅遊、文化與消費層面的經濟衝擊。日本正面臨出口受阻、內需疲弱與地緣風險交織的「完美風暴」,而大規模刺激方案與貨幣政策的矛盾,更凸顯決策困境。短期而言,經濟復甦依賴財政措施的有效性與區域關係緩和;長期則需結構性改革,以降低對單一產業與客源市場的依賴。若未能平衡這些挑戰,日本恐難擺脫低成長與高通膨並存的滯脹陰影。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