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川普「陷台剽竊」 壯大美國晶片?

面對川普高關稅與晶片攻勢,賴政府只能以「台灣模式」軟弱因應。圖/取自行政院官網
面對川普高關稅與晶片攻勢,賴政府只能以「台灣模式」軟弱因應。圖/取自行政院官網

炫 /媒體工作者

美國總統川普再度暴走指控台灣「搶走美國晶片生意」,痛批美國政府過去讓晶片業務流向台灣「愚蠢可恥」,抨擊幾乎「100%」 的晶片都在台灣生產,強調靠著關稅政策,正讓美國晶片生產全面回流。川普說法顯然帶有政治操作意涵,企圖在替之後的貿易與供應鏈談判鋪陳,即便台積電已被迫擴大巨額投資美國,川普依舊「陷台剽竊」只為壯大美國晶片。

川普先前選在企業高層與供應商雲集的麥當勞高峰會上,宣稱通膨是前任政府的遺留包袱,表示過去幾個月為美國引入大量投資,強調美國現正處於黃金時代。川普對台的連番指控不只借題發揮,而是完整套用在重商主義上;將高科技製造業當成國家財富與權力來源,一味強調出口與產能,而非聚焦貿易及自由。因此,川普指控台灣「偷走」美國晶片、接著主張美國應全面推動晶片國產化、最終再以關稅戰作為合法武器,也就成為川普以晶片讓美國再次偉大的三段敘事。

「川式寓言」的認知作戰

美國晶片製造業的外移真是台灣「偷走」?這番言論完全就是「川式寓言」,這是美方長期的政策偏誤,導致製造端競爭力下滑所致,最終拉高成本結構導致晶片產業出走。台灣的代工模式是美國企業在全球化架構中「主動選擇」的合作對象,怎會是竊取者?美國晶片設計龍頭如輝達、高通以及超微,本來就依賴台積電製造晶片,基於技術成熟與生產良率的商業選擇,而非陰謀剽竊。川普簡化美國自身結構與全球供應鏈環境,儼然已是認知作戰。

川普對美國晶片產業的現況解讀,刻意鎖定台灣作為假想敵,忽略全球化三十年的地緣棋局,半導體製造早已走向跨境分工。美國長期著重設計輸出,台灣擅於精密製造,這是市場走向所致,而非「單一剽竊」。川普將結構性變化「轉嫁台灣」,除了不符事實,也將破壞台美科技合作的信任基礎,導致產業共同風險升高。因此,川普認知除了升化「對台不滿」,也是刻意漠視半導體產業發展軌跡。這般錯置認知,恐已陷入損人利己的安全困境。

晶片國產幻想下的製造缺口

川普除了怒斥台灣剽竊晶片產業,同時提出所謂美國晶片「國產化」的宏大願景,號稱要讓至少五成美國使用晶片在本地生產,考慮課徵針對性關稅與進口型抵免等制度,間接逼迫企業購買「美國製造」。美國製造先進製程晶片的成本高於亞洲國家,即便政府提供補貼,也難彌補高昂人力、能源以及建廠成本差距。川普卻將問題簡化「政府補貼 企業回流」,完全忽視半導體最關鍵的產業鏈完整度,晶片不是打造工廠便能造就,而是整個生態系的共同累積。川普這套政策看似豪邁,實則脫離製造缺口的根本現實。

尤其,美國晶片製造缺乏「即戰力」,涵蓋測試、封裝、晶圓等環節的本土化進程緩慢,即使部分晶圓製造帶回美國,封測恐怕仍在海外,供應鏈最終無法真正回流。諷刺的是,美國本身極度依賴台灣的先進製程能力,川普卻以政治語言喊出「我們要自己做晶片」,半導體製造能力就會橫空出世。川普的晶片國產化願景,凸顯對於美國半導體困境的逃避敘事,沒有理解產業外移的國情根源,而以政治情緒掩蓋現實困境。這種誤導性的謬論,不過只是成為他訴諸關稅戰的師出有名,而讓政策邏輯朝向無視他國的單邊主義推進。

關稅戰的科技自傷

川普鋪陳上述兩段錯誤敘事之後,目的要用關稅對付台灣,過去美國政府早已多次揚言對台晶片課徵100%關稅,以此穩固美方晶片產業。然而,美國智庫「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分析指出,針對科技產品如半導體的關稅政策,會對美國科技企業和整體經濟造成負面影響;由於台積電是美國晶片設計公司的核心夥伴,課徵重稅反而導致美國產業衝擊、創新減緩以及國內生產毛額(GDP)近一兆美元的高額損失。

川普的關稅戰能讓製造業回流?還是企業成本上升?若將同樣策略應用在半導體產業,供應鏈不穩定的現況恐怕更為嚴重,關稅衝擊下的AI、軍工、車用電子、雲端產業都將被迫承擔高額代價。此外,川普認為關稅策略是「一擊必殺」,以為提高台灣晶片成本,就能逼迫企業回美投資,若美國變成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政策風險中心」,企業不僅難以回流,甚至可能轉往政策更穩與風險更低地區。川普打的如意算盤,反而走向地緣政治的劣勢地位。

川普將台灣視為美國晶片式微的代罪羔羊,透過扭曲敘事強化政治敵意,台灣並非掠奪者,而是美國半導體設計業的盟友。因此,美國若想振興晶片產業,不該利用政治怒火包裝戰略短缺,更不該以敵意關稅與對待技術夥伴。半導體競爭不是零和賽局,而是全球共創未來科技版圖的雙贏局面。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