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敏專欄】經濟學人警告台灣病:數字耀眼 生活卻讓人喘不過氣

李貴敏/現任律師

當國際媒體的目光,以「晶片王國」的金色光暈籠罩台灣時,彷彿置身一場宏大的經濟幻術。檯面上的GDP數字雖然超韓趕日,經濟成長率也持續大幅成長;但權威的《經濟學人》雜誌卻直指台灣正承受一種名為「台灣病」的結構性失衡,還表示四大症狀清晰而殘酷。也就是:新台幣長期偏弱;經濟成長果實未能公平分配,導致薪資多年停滯;市場流動性氾濫,催生的房價高到全球罕見;以及巨額貿易順差在金融體系內部累積系統性風險。其實,這些都不是高深的學問,而是每個家庭購物時的猶豫、每一位上班族月底看著存摺的無奈、每一個年輕人談到未來時的長長嘆息。事實證明,經濟數據再亮眼,也無法掩蓋生活體感的沉重。或許這就是《經濟學人》要提醒的真正重點。

新台幣長期偏弱,成了這場結構失衡的起點。《經濟學人》認為,巨額順差、龐大外匯存底與資本項目不夠開放,讓新台幣長期呈現低估狀態,使出口看似更具競爭力,但也讓整體經濟的負擔落在家庭與勞工身上。雖然《經濟學人》援引大麥克指數,直言台幣在全球被極度低估,但我們也聽見了央行緊急而堅決的反駁,他們強調匯率受多重因素影響,單憑一個大麥克的價格來論斷匯價並不科學,甚至搬出iPhone指數來證明台幣可能實為高估。這場辯論很可能還會繼續,但台幣是否被低估,說到底並不是最攸關人民生活的部分。真正讓人肝腸寸斷的,是其餘三項失衡,它們如同頑固的腫瘤,真實而疼痛地橫亙在每一個家庭的面前。

首先是薪資的停滯。《經濟學人》揭示的數據如同鐵證,狠狠敲碎了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幻想:自1998年以來,台灣的勞動生產力早已翻倍,但在多數已開發國家薪資同步攀升之際,我們的勞工報酬卻遠遠落後。更荒謬的是,衡量工人貢獻與所得的「單位勞動成本」竟在同期間下滑了四分之一,也就是勞工分到的相對報酬反而變少。很多人每天早起晚歸,付出所有力氣,卻發現薪水的成長永遠追不上物價的腳步。每年公告的基本工資調漲,總是被視為「重大利多」,但有多少人因此而漲工資?反而是食品、房租的漲幅比基本工資漲得更兇。當努力不再換來應有的生活品質,當辛苦成了一種常態,人們自然會懷疑經濟成長究竟落到誰的口袋裡。

比低薪更讓人絕望的,是對「家」的渴望被無情扼殺。從 1998 年到現在,房價上漲四倍,台北房價所得比衝到 16 倍,遠遠超過許多國際城市。這代表什麼?代表年輕人想買房不是難,而是幾乎不可能。也代表一個家庭的未來,往往不是由能力決定,而是看出生背景。有人因此推遲結婚,有人不敢生孩子,有人乾脆放棄購屋,把人生寄託在租屋市場裡的小小空間。居住原本是最基本的保障,在台灣卻成了壓在心頭的巨石。房市政策說了許多年,但房價依然扶搖直上,就像是一場永遠追不上的賽跑。

更不容忽視的是,這場「台灣病」還在金融體系深處埋下了系統性的風險。台灣的外匯存底和順差看似代表國力強盛,但其中大量資金透過壽險業投向海外,使台灣形成新台幣負債搭配美元資產的脆弱結構。一旦國際局勢急轉,匯率向不利方向劇烈波動,壽險業的資產負債表將面臨毀滅性的衝擊。這威脅的不僅是金融數字,而是數百萬台灣家庭賴以安身立命的保單儲蓄。這些風險未必天天浮上檯面,卻像懸在半空中的巨石,讓整個體系隱約多了一份不安定。

凡此種種,都是台灣人民每天感受的現實。即便不去指責誰做得好或不好,人們心裡自然會生出一種疑問:為什麼這些問題拖了這麼久,卻始終沒有改善的跡象?難道台灣的經濟,只能靠股市的指數創新高來證明繁榮,而不是讓人民生活得更好?

也因此,一棟棟高聳的住宅,不再是遮風避雨的所在,而是體制失衡所產生的巨大負債。它吸乾了青年世代的夢想,壓垮了中年家庭的脊樑,讓社會階層向上流動的階梯徹底崩塌。高房價與低薪,已然成為壓在台灣人身上最沉重、最真實的兩座大山,讓我們不禁要問:這個國家所謂的「經濟成就」,究竟成就了誰?又是為了誰的繁榮而存在?姑且不論新台幣該升值或是該貶,但也祗有在實質薪資所得提高和房價不再瘋狂飆漲,被壓抑已久的集體焦慮才能得到釋放,人民也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否則,這場延宕已久的惡疾,終將讓這座島嶼在國際的讚譽聲中,成為失落的家園,徒留下一代人無盡的嘆息與悲哀!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