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榮景藏隱憂!《經濟學人》罕見點名央行政策過時 指台幣嚴重低估、應升值55%

《經濟學人》發表文章指台灣央行貨幣政策過時,新台幣長期偏低,造成出口受益的同時,一般民眾卻難分享經濟成果。圖為中央銀行董事長楊金龍。圖/截取自中央銀行理監事聯席會議會後記者會YT頻道
《經濟學人》發表文章指台灣央行貨幣政策過時,新台幣長期偏低,造成出口受益的同時,一般民眾卻難分享經濟成果。圖為中央銀行董事長楊金龍。圖/截取自中央銀行理監事聯席會議會後記者會YT頻道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今(14日)發表封面故事〈台灣榮景的潛藏風險」(The hidden risks in Taiwan’s boom)指出,台灣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已過時,新台幣長期偏低,造成出口受益的同時,一般民眾卻難分享經濟成果。報導直言,低估的新台幣不僅推升房價,也使仰賴進口的食物與能源成本升高,累積金融風險,文章稱此為「台灣病」,並呼籲台灣逐步放鬆對貨幣的控制。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罕見以台幣為主角,指台灣央行政策過時,台幣兌美元過於低估,應升值55%。圖/截取自經濟學人封面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罕見以台幣為主角,指台灣央行政策過時,台幣兌美元過於低估,應升值55%。圖/截取自經濟學人封面

台灣出口耀眼民眾未受惠 台幣低估55%

《經濟學人》指出,台灣在全球半導體及尖端晶片製造業中占主導地位,出口能力令人稱羨。然鮮為人知的是,台灣龐大的經常帳戶盈餘不僅來自貿易繁榮,更因新台幣長期被低估所致。根據經調整GDP的「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新台幣對美元幣值低估高達55%,為全球之最。

報導強調,廉價貨幣政策曾助台灣出口導向型經濟崛起,但隨著台灣人均GDP不斷攀升,政策的時代使命已結束。《經濟學人》說,出口企業獲益的同時,台灣一般家庭消費權益被剝奪,金融系統內部風險逐漸累積。

數據顯示,今年10月,台灣商品貿易順差按年率計算達GDP的31%,是疫情前四倍;整體經常帳戶盈餘則達GDP的16%,遠高於中國的3%。報導說,低估貨幣雖保護出口業者,卻讓消費者承擔隱性稅負(tax on consumers),私人消費占GDP比重自1998年以來下降20個百分點,過度儲蓄、消費不足已成常態。

弱勢貨幣推升房價與金融風險

《經濟學人》分析,貨幣低估造成房價飆升。央行印製新台幣購買外匯,使金融體系流動性增加、利率下降,自1998年至今房價已上漲四倍。更嚴重是,弱勢貨幣政策在金融系統內埋下隱患。為循環運用順差,台灣壽險業將近1兆美元的家庭儲蓄投入美國國債,造成貨幣錯配:新台幣負債對應美元資產,一旦匯率劇烈波動,保險公司資產可能瞬間蒸發,金融危機風險高漲。

報導表示,政策持續存在的原因包括出口利益團體與央行強大權力。台灣晶片企業可承受貨幣升值,但現行政策支撐大量利潤微薄的製造商,這些企業約聘雇70%的製造業勞工。另方面,央行透過印鈔收購外幣獲利,並上繳政府,占政府總收入6%,遠高於富裕國家平均0.4%,增強央行政治影響力,對外可壓制批評聲音。

政治與金融風險並存

《經濟學人》警告,低估新台幣的政策已帶來雙重風險:其一,美元進一步貶值可能破壞台灣壽險業穩定;其二,美國貿易順差強硬派可能再利用關稅和安全議題,迫使台灣重新評估匯率。報導說,台灣尚未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達成貿易協議,5月曾因恐懼衝突,新台幣對美元短線暴升9%。

報導建議台灣,拆解過時的經濟模式,建立長期、可管理的貨幣策略。央行應逐步放鬆貨幣控制,避免短期衝擊過大。政府總負債僅占GDP 23%,有空間協助失業勞工再培訓。央行亦可運用新台幣印鈔以防止市場投機,確保匯率平穩過渡。

丁學文:政治貿易壓力大    美不能放過台灣

對《經濟學人》報導,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丁學文說,台灣對美貿易順差逾600億美元,經常帳盈餘占GDP比重超過3%,美國不可能輕易放過台灣,央行接下來的工作挑戰倍增。丁學文說,政治壓力將從台積電轉向央行,純粹的財經操作無法獨善其身。

丁學文認為,《經濟學人》的報導,是將政治壓力從台積電轉向央行,純粹的財經操作無法獨善其身。圖為台積電。圖/圖/取自台積電官網 tsmc.com)

丁學文認為,《經濟學人》的報導,是將政治壓力從台積電轉向央行,純粹的財經操作無法獨善其身。圖為台積電。圖/圖/取自台積電官網 tsmc.com)

丁學文指出,新台幣升值最大受害者仍是出口產業,尤其是機械與工具機產業。多數機械業在台灣本地生產,無法透過海外避險,毛利率低,匯率波動將直接威脅企業生死。他提醒,若不從根本改變出口結構與匯率政策,台灣將面臨川普貿易政策的嚴峻挑戰。

他說,《經濟學人》扮演「烏鴉狂啼」角色,提醒政府與央行不能只「救匯率」,必須升級「穩國策」:穩定匯市、減少對美順差、推動產業轉型。如果被動接受匯率勒索,台灣將在2026年的全球貨幣戰爭與貿易風暴中面臨巨大挑戰,韌性將受到嚴峻考驗。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