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出口導向經濟正遭遇兩面夾擊。近來新台幣匯率急升,短短一個月升值近6%,創下數十年來罕見漲幅。對本就依賴出口維生的台灣而言,這波匯率強升的衝擊格外沈重。更令人擔憂的是,美國貿易政策陰影未散,若新一輪對等關稅正式落實,恐讓原已被台幣升值侵蝕的出口動能,再遭另一記重拳。
這場危機中,航空貨運業成了最直接受害者。台北市空運承攬公會理事長羅文祥接受中廣《千秋萬事》節目專訪時直言,匯率與關稅如同兩把利刃,「現在航空貨運業者的毛利,大概就剩三到四個百分點,這還是在比較好的情況下。」他甚至形容,未來若關稅確定上路,將是「出口航線費用、量能同步縮水,航空業成了慘綠死守的業者」。
匯率吃掉利潤 貨多也不見得賺
羅文祥指出,目前航空貨運最現實的處境,就是匯率直接把帳面收益吃光。他說,台灣航空貨運收費以美元計價,卻要用台幣支付本地人事、地勤、維修、燃油附加費等成本,「台幣升值後,運費換算回來的新台幣就變少,支出卻一樣,利潤瞬間被壓縮。」
也就是說,當台幣升值6%,從國外收回來的美元換成台幣瞬間「少了6%」。如果原本估計運費營收(以台幣換算)可拿到 33億台幣,因台幣升值,直接縮水到約 29億,差了4億。
事實上,根據長榮航太最新法說會數據顯示,新台幣每升值1%,就會影響稅前盈餘大約4,100萬元。維修與製造多來自美國市場,收入七成是美元,即便付款也用美元結算,但收款規模遠大於付款,自然避險效果有限,總體還是偏向負面。
羅文祥談到台灣承攬出口貨物時說,台灣承攬的出口貨物量大,甚至超過周邊貿易達5億人口的杜拜」,台灣雖小,但在國際航空貨運確實表現有口皆碑。但他說,「別以為現在貨很多就代表賺錢,台幣升成這樣,很多航商忙得要死,到最後財報一出來根本沒獲利。」
關稅利劍高懸 「雙殺」壓力逼近
除了匯率,另一顆未爆彈是美國對等關稅究竟如何尚未揭曉。對外銷比重極高的台灣供應鏈來說,若電子、機械零組件被納入範圍,意味商品在美國市場將漲價、需求降低,航空貨運量同步下滑。
「如果真走到那一步,就變成兩頭燒,」羅文祥說,貨少了、台幣又升值,收入跟體量一起降,這種雙殺最可怕。
市場其實已嗅到寒意。據知,部分中小航空貨運公司近月開始提報虧損警訊,評估若出口量在短期內快速萎縮,恐需停飛或暫時調整部分航線,以免載不滿白跑一趟,虧損更大。台北市空運承攬公會有一千多家會員,但對會員現況,羅文祥壓力很大。
民間業者:靠政府?不切實際
面對這樣的挑戰,羅文祥點出另一殘酷現實,航空貨運業者其實都很清楚,這是全球市場結構風險,靠政府補貼根本不可能,也不期待。尤其台幣升值前景怎樣?未來美國對台關稅如何,政府至今又不給個訊息,民間只得自謀生路。
據了解,面對前景不明,航空貨運業者目前有幾個辦法力圖自保。首先是加快做外匯避險,提早透過遠期合約鎖匯,避免未來台幣若再升值導致更多損失;其次,大幅縮短報價週期,以往可能三個月報一次價,現在一週就要更新一次,甚至對大宗客戶直接採浮動價格,隨匯率與油價變化調整。
其三,主動搶載高單價、高附加價值的特殊貨物,像電子零件、醫療設備、生技產品,單位運價比較高,才能拉高整體毛利。最後,調整航線與市場布局,美國需求如果走弱,就分散到東南亞、歐洲或中南美,盡量不全壓在單一市場上。
「這幾年大家都練就一身本事,因為這個產業你只能靠自己。」羅文祥說。
事實上,從大型航空公司今年預測來看,貨運市場隱憂已反映在營運數字上。
長榮航空預估2025年全年營收約2,209億元,年減0.1%,稅後獲利261億元,比去年衰退近10%。其中貨運將減少2.3%。華航情況更明顯,預計全年營收2,026億元,稅後獲利122億元,衰退幅度達15%,貨運也下滑2.6%。
「站在十字路口」 多的是看不見的變數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油價下跌對航空成本結構有利(航空用油成本約占3到4成),同時新台幣升值讓購油成本降低,但對出口業者而言,美元運費換回來更少,恐怕「進一退二」。
經濟學者分析,台灣航空貨運業眼下就像站在十字路口。往前是可能加徵的美國關稅,往後是持續升值的新台幣,任何方向都暗藏風險。
更現實的是,國際資金流向、美國降息時間點與市場需求都尚未明朗,產業景氣循環本就有滯後性,往往要9到12個月才會全面反映到維修與運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