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鎤銘專欄】中國式創新神話能否延續?深度解析可持續性挑戰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近年來,「中國式創新」一詞在全球科技與經濟領域引發廣泛討論,這種創新模式結合了大陸龐大的市場規模、政府強力支持與企業敏捷的商業化能力,創造出諸如行動支付、電子商務與人工智慧等領域的快速崛起。然而,隨著國際環境變化與內部經濟轉型壓力,許多人開始質疑這種創新模式是否具備長期可持續性。本文將從多個角度分析中國式創新的核心特徵、優勢與潛在風險,並探討其未來發展軌跡。根據相關研究顯示,大陸的創新體系正面臨關鍵轉折點,既要維持成長動能,又需克服結構性瓶頸,這將決定其能否從「追隨者」蛻變為真正的「引領者」。

什麼是中國式創新?

中國式創新並非單純的技術原創,而是一種結合市場應用、規模化與政策引導的綜合模式。它強調在現有技術基礎上進行適應性改良,並透過龐大內需市場快速驗證商業模式,從而實現跳躍式成長。例如,在行動網路領域,大陸企業透過整合社交、支付與生活服務功能,打造出獨特的「超級應用程式」,這種模式在歐美市場較為少見。

這種創新往往依賴於高效率的製造業供應鏈與數位化基礎設施,使得新產品能迅速從概念階段進入量產。同時,政府透過產業政策與資金投入,為特定領域如新能源車或半導體提供發展動力。許多觀察家指出,中國式創新的核心在於其「實用主義」取向,優先解決實際問題而非追求基礎科學突破,這在短期內帶來顯著經濟效益,但也引發對長期技術深度的擔憂。

創新引擎的強大動力

中國大陸的創新體系擁有幾項獨特優勢,使其在過去十年中快速崛起。首先,龐大的內需市場為企業提供絕佳的試驗場,新產品或服務能迅速累積用戶數據並迭代優化。例如,在電子商務領域,大陸消費者對新科技的接受度極高,促使企業不斷推出創新應用,這種市場驅動的創新循環成為重要成長引擎。

其次,政府透過「中國製造2025」等政策藍圖,集中資源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補貼研發與基礎建設。數據顯示,大陸的研發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持續上升,已接近已開發經濟體水準,這為科技進步提供堅實基礎。此外,高等教育的擴張培育出大量工程師與科學家,形成豐富的人才庫,許多海外學人也回流參與創新創業潮。

最後,大陸企業在商業模式創新上表現突出,例如共享經濟與短影音平台,這些應用結合本地文化與消費習慣,成功佔據市場主導地位。這種靈活性使得企業能快速適應變化,並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整體而言,政策、市場與人才的三重驅動,構成中國式創新的核心競爭力。

隱藏的危機與瓶頸

儘管成就顯著,中國式創新也面臨多重挑戰,可能影響其可持續性。首先,智慧財產權保護不足的問題長期存在,部分企業被指控模仿或抄襲外部技術,這不僅引發國際糾紛,也可能抑制原創研發的積極性。一些分析顯示,大陸在基礎科學與核心專利方面的貢獻仍落後於歐美,這使得關鍵技術容易受外部供應鏈中斷的衝擊。

其次,國際環境的變化帶來不確定性。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加劇,大陸在取得先進技術與國際合作方面遭遇更多限制,這可能減緩創新步伐。例如,在半導體等高科技領域,外部制裁迫使大陸加速自主研發,但短期內仍面臨技術差距與產能瓶頸。同時,全球通膨壓力與貿易壁壘上升,也對出口導向的創新產業構成威脅。

內部經濟問題同樣不容忽視。房地產市場調整與地方政府債務壓力,可能擠壓對創新領域的投資資源。此外,人口老化與勞動力成本上升,將削弱製造業優勢,而環境永續性要求則增加綠色轉型的急迫性。這些結構性問題若未妥善解決,可能拖累整體創新生態系的活力。

可持續性的關鍵因素

要評估中國式創新是否可持續,需檢視其轉型能力與適應性。從正面來看,大陸正積極推動「雙循環」戰略,強調內需與科技自主,這有助於降低外部依賴。例如,在新能源車與5G通信領域,大陸企業已展現出強大的國際競爭力,並開始輸出技術與標準,顯示創新模式可能逐步成熟。

另一方面,創新質量的提升至關重要。相關統計指出,大陸的專利數量雖居全球前列,但影響力指標如專利引用率仍較低,這反映創新深度不足。未來需加強基礎研究與跨領域合作,才能突破技術瓶頸。同時,營造更開放的創新環境,包括保護智慧財產權與鼓勵失敗容錯文化,將有助於激發原創思維。

人才與資本的流動也是關鍵。儘管大陸擁有龐大工程師群體,但頂尖人才仍傾向流向更具創新自由的地區。此外,創業投資市場的波動可能影響新創企業的融資機會,這需要更穩定的金融支持體系。總體而言,可持續性取決於能否平衡短期成長與長期價值創造,並在全球化逆風中維持合作韌性。

結語

中國式創新的可持續性並非簡單的是非題,而是充滿動態變數的複雜議題。當前,大陸在應用創新與市場擴張方面成就斐然,但若不能解決技術深度、國際信任與內部結構性問題,這種模式可能遭遇成長天花板。未來發展將取決於政策引導是否轉向質量並重的策略,以及企業能否在自主研發與全球協作間找到平衡點。無論如何,中國式創新的演進不僅影響大陸自身經濟轉型,也將重塑全球科技競爭格局,值得持續關注與深入分析。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