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紹成專欄】美國對外關係六範疇與川習會後的台灣挑戰

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美國當前的對外關係若靜態觀察,大致可分為六個範疇:同盟、準同盟(戰略夥伴)、友好、正常外交、緊張與敵對。這六類關係的結構,不僅展現美國全球戰略的層次,也反映川普政府重返白宮後的外交思維與現實掣肘。

首先是同盟關係。這類國家之間在軍事上有協約與政治上緊密結合,共同推動大勢,例如美國與日本、韓國以及北約等。然而,川普重新執政後,美國在安全議題上對俄烏戰爭態度曖昧,甚至被批評為「丟包烏克蘭」;在意識形態上又力挺歐洲極右勢力,導致美歐間傳統友誼蒙上陰影。而川普又敦促日韓等國提高國防經費,也與這些國家引起一些齟齬。

其次是準同盟或戰略夥伴關係。此類關係雖未達到完全契合,但仍能「通而不隔」,保持互利合作,最典型的就是美國與印度關係。惟近來印度大量購買俄羅斯石油,間接助長俄烏戰爭的持續,引發川普不滿,雙邊信任出現波動。

第三是友好關係。這代表志同道合、理念相近、彼此願意合作但保持主體性。美國與台灣、東協諸國屬此類。然而在本屆APEC「川習會」上,川普未能取得上風,使「台灣議題」可能遭邊緣化。相對的,東協各國則有更大空間在美中之間靈活游走,強化自主性。

第四為正常外交關係。這類國家雖有差異與矛盾,但仍能維持信任與溝通,例如美國與越南等關係。由於中國在南海強勢行動,美國與越南的合作升溫,成為美國制中的新樣板。

第五是緊張關係,代表雙方在博弈與爭端中立場對立但尚未破裂。美國與北韓即屬此類。近期川普批准南韓建造核潛艦,並宣示將重啟核試驗,勢必引發東北亞新一輪軍備競賽,對台灣安全環境亦將造成潛在衝擊。

最後是敵對關係。這象徵對抗與制裁並存,例如美國與伊朗、委內瑞拉。美伊長期敵對,美委則因毒品與黑金問題導致川普動用武力,使雙邊關係再度緊繃。

若從動態角度觀察,國與國的互動大致有三種方向:良性互動、惡性互動、或原地不動。目前的美中關係雖存在結構性矛盾,但正逐步走向「良性互動」。這主要出於川普面臨明年11月的期中選舉壓力,急需外交成績以穩定選情。例如要求中國大量購買美國大豆,以拉攏中西部農民票倉,即屬實用主義外交的體現。

在經貿層面,雙方於關稅與貿易談判上均出現「各退一步」跡象,顯示美中關係正試圖尋求「競合並存」的新平衡。整體而言,此次川習會釋放出明確訊號:美中正朝緩和方向邁進,這不僅有助全球市場穩定,也意味著「新冷戰」結構出現鬆動。

然而,對台灣而言,這種「大國和解」卻可能帶來邊緣化風險。當華盛頓與北京在戰略上尋求降溫,台北若仍陷於內耗或意識形態對立,恐將失去戰略價值。未來,台灣必須審慎評估新局勢,主動釋出善意、尋求兩岸對話,方能在美中調整的格局中保持主體與安全。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