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愛沙尼亞設處卡關2年 日媒:喬不攏叫「台北或台灣」

圖為外交部長林佳龍,他日前替同屬正國會的綠委林岱樺宣傳造勢晚會引起關注。圖/中央社
圖為外交部長林佳龍,他日前替同屬正國會的綠委林岱樺宣傳造勢晚會引起關注。圖/中央社

《日經亞洲》今(3日)報導指出,台灣原規劃在愛沙尼亞(Estonia)首都塔林(Tallinn)設立代表處,不過歷經兩年談判仍未有實質進展,關鍵癥結在於代表處的名稱;報導指出,台灣方面堅持比照立陶宛模式使用「台灣」字樣,以彰顯國家主體性,但是愛沙尼亞則考量中國大陸的反應,主張採用「台北」作為妥協方案;對此,我國外交部表示,將秉持開放態度,願與愛沙尼亞本著互惠合作精神,務實討論加強雙邊關係與增進相互瞭解的具體作法。

目前台灣駐拉脫維亞代表處仍兼管愛沙尼亞事務。儘管愛沙尼亞政府早在2023年就公開表示,願意接受台灣設立非外交性質的代表處,但多名熟悉內情的歐洲外交消息人士透露,在中國大陸與俄羅斯勢力不斷擴張的背景下,這場名稱拉鋸戰凸顯了台歐關係在現實政治下所面臨的難題。

據悉,愛沙尼亞之所以態度謹慎,是擔心若採用「台灣」名稱,可能引發中國的經濟報復與外交壓力。一名歐洲外交官直言,「要愛沙尼亞照抄立陶宛的模式,根本不可能」。

回顧我國於2021年立陶宛設立「台灣代表處」的經驗,當時雖然也遭受北京強烈反制,包括外交降級與貿易凍結,但中方過度的報復手段反而促使德國等歐盟主要成員國團結,共同捍衛單一市場。專家認為,愛沙尼亞缺乏這種集體支援的條件,因此擔憂單方面承受北京的壓力。

愛沙尼亞外交部在10月28日的回覆中也強調,2023年內閣會議確實通過「接受設立非外交性質的台北辦事處」,但至今未收到正式申請;愛沙尼亞官方立場重申,全球多數國家都有台北辦事處,這符合「一中政策」立場,愛沙尼亞將維持該原則不變。

專家呼籲台灣聚焦實質合作 外交部重申互惠開放

國際危機組織(ICG)資深分析師楊晧暐建議,台灣若「過度糾結名稱這種象徵性議題」,反而可能讓台歐近年建立的外交動能停滯,所以他呼籲台灣應該要將精力放在更具實質意義的合作領域,例如共同防範混合威脅、強化關鍵供應鏈等。

針對設處受阻,我國外交部回應,台灣與愛沙尼亞關係友好,雙方在各領域交流密切,將秉持開放態度,願與愛沙尼亞本著互惠合作精神,務實討論加強雙邊關係與增進相互瞭解的具體作法。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