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鈞專欄】日本社會正透過AI華麗轉型 台灣準備好了嗎?

日本因為少子化開始應用AI科技彌補勞動力不足。圖/AI生成示意圖
日本因為少子化開始應用AI科技彌補勞動力不足。圖/AI生成示意圖

張凱鈞/綠色AI算力聯盟會長1030

日本正面臨少子化與高齡化的雙重挑戰,勞動力短缺問題正全面浮現。以便利商店為例,過去象徵日本「便利文化」的24小時營業,如今因人手不足而逐步消失,全日本已有超過6400間便利商店取消24小時營業,這不僅是商業模式的轉變,更反映出日本社會結構性的人力危機。

為了彌補人力缺口,日本企業加速導入AI與機器人技術。例如部署自動補貨與清潔機器人。日本新創公司更是推出可由人類遠端操控的VR機器,讓操作員可以透過線上方式遠距指揮機器人即時進行補貨,這些案例顯示,日本零售業正快速邁向人機協作的新時代,AI技術成為解方之一。

然而,這波AI應用浪潮也揭示另一個現實:當日本以技術創新應對勞動危機,台灣卻仍停留在政策討論的邊緣。台灣同樣面臨少子化與老年化的「超高齡社會」問題,勞動人口減少已是不可逆的趨勢,但台灣AI在公共服務、零售業、醫療照護等領域的應用仍缺乏明確政策指引與法規支持。

台灣政府雖提出多項AI應用之相關願景,但多停留在產業推廣層面,欠缺針對勞動結構轉型的整合性政策。例如AI取代部分勞動工作後,如何建立再教育與職能轉換體系?AI應用涉及的倫理與法規、資料治理與隱私保護,又該如何規範?這些關鍵問題仍懸而未決。

面對人口結構變遷,唯有及早將AI納入國家勞動政策核心,才能避免產業崩塌與人力斷層的惡性循環,而且AI不應只是口號或科技展示,而必須成為社會運作的新基礎設施。從政策制定到教育改革、從企業導入到社會適應,台灣要讓AI真正走入民眾生活,還有一條漫長的道路要走。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