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證監會27日發布《關於加強資本市場中小投資者保護的若干意見》,這份被業界稱為「中小投資人保護23條」的新規,共提出8大方向、23項措施,內容涵蓋了從公司上市、股票交易、金融機構服務,到公司退市與投資糾紛處理等所有環節。陸媒指出,此份綜合性政策文件是首份保護中小投資者的「行動指南」,為陸方近來最全面的一次「護散戶」行動。
大陸證監會主席吳清昨天在2025金融街論壇上宣布此事,並表示,《若干意見》是未來一段時間保護中小投資人的行動指南。2024年,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與新「國九條」相繼將投資者保護上升為資本市場高品質發展的關鍵,這份政策也呼應中央政治局去年9月提出的「研究出台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政策措施」,強調監管理念要「以人民為中心」,金融是「為民服務」。
監管部門指出,散戶是資本市場的根基,沒有投資者的信心,就沒有市場的活力,新規是為了解決近年民眾最不滿的幾個問題,例如新股定價太高、交易不公、公司造假退市卻沒人賠、金融機構賣產品只講收益不講風險等情況。
這份文件首先針對公司上市階段下手。新規指出,未來,新股定價要更透明,不准投資機構為了拉抬或壓低價格而亂報價,監管機構將強化招股說明書的規範,要求企業清楚揭露財務、風險與業務狀況,避免投資人「只看熱度不看真相」。
此外,文件鼓勵上市公司以「註銷式回購」或「一年多次分紅」的方式回饋股東,讓投資人有穩定現金收入,而不是只能靠股價波動賺價差。
在股票交易過程中,《若干意見》明確要求建立更公平的制度。過去部分大戶透過「程式化交易」或交易技術搶在散戶前下單,導致市場秩序混亂。新政策要求券商必須全面監控這類交易,若發現異常必須報告並處理。
不僅如此,對券商來說,未來不得再為特定客戶開設「特別通道」或提供不對等的資訊與交易便利。融資融券(借錢炒股)的監管也會更嚴格,要求提高透明度與風險管理,避免大戶藉槓桿操作擾亂市場。
針對金融機構推銷基金、理財產品時「只講收益不談風險」的亂象,《若干意見》要求把「投資教育」納入日常流程。而券商、銀行、基金公司等在客戶開戶或推銷產品前,必須清楚說明產品的風險與關鍵條款,不得模糊帶過。
如果投資人有爭議或投訴,機構也必須負責解決,監管單位會對處理情況進行抽查與評估。若發現敷衍或推責,可能面臨懲處。法院與仲裁單位在審理投資糾紛時,也將更傾向保護中小投資人。
退市(公司被迫下市)一直是投資人損失最慘重的環節,新規要求,一旦企業面臨退市風險,必須提前揭露資訊,不得隱瞞資金占用、違規擔保或內控失效等問題。
對於因造假或重大違法被強制退市的公司,新規指出,控股股東與實際負責人需先行賠償投資人損失,並接受刑事與行政追責。若公司是主動申請退市,則應提供現金選擇權,讓投資人有退出機會,不被迫持有「無法交易的股票」。這項改革強調「退得下、退得穩」讓投資人有明確的賠償途徑。
新政策同時補上了投資人維權的「最後一里路」。《若干意見》鼓勵投資者保護機構協助散戶提起集體訴訟或股東代表訴訟,讓原本單打獨鬥的投資人能聯合維權。法院則會採取「示範判決+批量調解」方式,加快處理速度、降低訴訟成本。
此外,監管部門也鼓勵控股股東或券商自願「先行賠付」,讓投資人能盡快拿回部分損失,不必耗費多年訴訟。
針對市場亂象,證監會明確表示,未來將嚴打財務造假、欺詐發行、內線交易與惡意操縱等行為,追責對象不只限於公司,還包括幕後指使的實際控制人與高管。同時,監管部門將與公安、司法機關協作,對違法者「一追到底」,讓破壞市場秩序者付出真正代價。
綜合陸媒報導,分析人士指出,《若干意見》是一份「兜底性文件」,將以往分散在各部門的保護措施整合成一套系統,從制度、執法、賠償三方面補上漏洞,證監會強調,接下來還會根據這份文件,陸續發布配套細則。這場改革若能落實,會是大陸股市走向「法治化、公平化」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