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白宮消息,習川會將於10月30日上午在南韓釜山舉行。而從華府智庫近期釋放的訊息,兩人將會談到台灣問題,由於川普極可能將台灣議題作為與習近平談判經貿議題的籌碼,結果可能對台灣很不利。
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近期接連舉行川習會的研討會,在10月6日的討論中,普利茲克地緣政治與外交政策系主任克里斯藤森(Thomas J. Christensen)、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蕭特韋爾(James T. Shotwell)都指出,中國官員可能在川習會中敦促川普政府做出新的承諾,例如反對(而非僅僅「不支持」)台灣獨立,甚至支持台灣與中國大陸最終和平統一。
但就川習會的美方目標而言,兩人都認為,達成一項大交易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因為北京可能會要求美國就一些根本不該談判的問題做出承諾;兩人強調,在台灣政策方面,雖然,美國官員傾聽北京方面對美國政策和台灣政治的擔憂始終是明智之舉,但美國不應就美台軍售或安全合作與北京進行談判,當然也不應與中國討論台灣未來與中國大陸的關係。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中國國力專案副主任兼研究員哈特(Brian Hart)則指出,川普在會談中若是為了達成協議而在台灣問題上讓步將是危險的;拜登執政期間,習近平曾力勸拜登將美國對台政策從「不支持台獨」改為「反對台獨」,但未能成功;近期媒體報導顯示,北京方面再次試圖改變美國對台政策的用詞,中國當然也樂於接受其他讓步,例如華盛頓同意限制或停止對台軍售。
哈特研判,如果在台灣問題上讓步,能夠讓美國在貿易等優先議題上取得勝利,對川普政府來說,這種讓步似乎是合理的。
但哈特強調,川普在台灣問題上做出讓步將是一個錯誤,原因有幾個;首先,這會向中國發出訊號,表明它可以利用其經濟實力和市場准入,在未來就台灣問題獲取單方面利益;其次,將經濟和安全問題直接聯繫起來,會增加未來中美貿易緊張局勢蔓延到台灣問題,並引發危機或不穩定的可能性;第三,此舉將造成華盛頓和台北之間的疏離,加劇台灣的國際孤立,並反過來使美國的盟友,如澳洲、日本、菲律賓和韓國,更難反擊中國的侵略行為並表達對台北的支持;這些連鎖反應將使中國更容易向台灣施壓,並使現狀進一步朝向有利於北京己的方向轉變;川普政府冒這樣的風險去達成與中國的貿易協議,並不值得。
哈特認為,美國政府應該避免給人留下華盛頓會考慮犧牲台灣安全的協議的印象,當然,美中關於台灣問題的一般對話應該繼續進行,以避免溝通不良和誤判;但美國政府應該特意將台灣問題的對話,與貿易和其他議題的談判分開來,否則,就有可能向中國以及美國的盟友和夥伴發出錯誤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