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投資上兆打造「太平洋盾牌」 關島升級印太防禦樞紐 中美決戰第二島鏈 

美五角大廈正打造關島為「大平洋盾牌」,圖為位於關島的布列茲陸戰隊基地。圖/取自Marine Corps Base Camp Blaz FB
美五角大廈正打造關島為「大平洋盾牌」,圖為位於關島的布列茲陸戰隊基地。圖/取自Marine Corps Base Camp Blaz FB

位於太平洋第二島鏈的美國關島,正成為美中戰略競逐核心戰場。隨著中國飛彈與海軍實力急速擴張,五角大廈正將這座距北京比夏威夷更近的島嶼,打造成「太平洋盾牌」。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強化關島防衛系統主要目的,是嚇阻中國對台動武並因應台海衝突,使關島成為美軍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定錨。

美軍官員指出,這項行動不僅關乎地理優勢,更關乎戰略威懾力。五角大廈評估,中國的東風-26中程彈道飛彈(DF-26),外號「關島殺手」,射程可覆蓋整座關島,對美軍構成直接威脅。

中國的東風-26中程彈道飛彈,號稱「關島殺手」,可覆蓋關島全境。 圖/取自搜狐

中國的東風-26中程彈道飛彈,號稱「關島殺手」,可覆蓋關島全境。 圖/取自搜狐

全面防禦升級 2030年前布建18座防禦系統

美軍計畫至2030年在關島部署18座新型飛彈防禦系統,打造整合式偵測、攔截與作戰管理網絡,形成360度全域防護。這一名為「強化整合空氣與飛彈防禦系統」(EIAMD)架構,總成本估計介於80至100億美元,部署島上16個地點,並結合多層次雷達、感測器與指揮中心。

美國持續強化印太地區防禦布局,其中關島作為第一島鏈的戰略樞紐,正成為多層次飛彈防禦與人工智慧(AI)指揮整合的核心據點。據報導,美方近年已在當地部署「EIAMD」(Enhanced Integrated Air and Missile Defense)系統,其核心包含多型攔截飛彈、感測雷達與指揮網路,目的在建立能同時應對彈道飛彈、巡航飛彈、無人機與超高音速武器的「智能防線」。

圖為關島的 EIAMD 架構。圖/取自AirPower 2.0 (MIL_STD) X

圖為關島的 EIAMD 架構。圖/取自AirPower 2.0 (MIL_STD) X

多層攔截體系 從外層至終端全面防護

EIAMD主要攔截武器包括四大系統:首先是標準三型飛彈SM-3 Block IIA,能在大氣層外攔截彈道飛彈,是整體防線最高層級;其次標準六型飛彈SM-6,兼具中程防空與反彈道能力,可攔截巡航及中程彈道飛彈;再者愛國者三型MSE(Patriot PAC-3 MSE),專責終端階段的高機動目標攔截;最後是薩德(THAAD)系統,具備終端高空區域防禦能力,已在關島部署一組電池,並於2024年成功完成中程彈道飛彈攔截測試。

此外,IFPC(Indirect Fire Protection Capability)移動防禦系統能有效對抗火箭、砲彈與無人機等低空威脅,為整體防空網增添機動性與近程防護。多層攔截組合讓美軍得以同時應對多重威脅,包括飽和式飛彈攻擊與超高音速武器,如中國的東風27(DF-27)。

感測與指揮整合 AI打造「秒級決策」能力

攔截系統外,五角大廈同步升級關島的感測與指揮能力,核心在AI主導的即時協作決策。目前已啟用的LTAMDS雷達能提供360度全向追蹤,部署於德迪多(Dededo)陸軍基地;AN/TPY-6 S波段雷達雖於2025年暫停開發,但仍作為實驗資產保留;AN/TPS-80 G/ATOR與Sentinel雷達則整合空中、海上與太空情報,形成全域感測網。

雷神擴建LTAMDS雷達設施,以提升新一代防空反導雷達能力。圖/取自RTX X

雷神擴建LTAMDS雷達設施,以提升新一代防空反導雷達能力。圖/取自RTX X

最關鍵的是由格魯曼(Northrop Grumman)開發的IBCS整合戰鬥指揮系統。該系統運用AI融合多域數據,能將F-35戰機作為空中感測節點,並在實測中同時攔截兩枚高速巡航飛彈。美方在2025年度為此系統追加1.337億美元預算,以加速全面部署。

軍方官員形容,這套AI指揮網能在數秒內完成威脅判定、火力分配與精準攔截,代表「數位化空防革命」的開端。

三大基地同步升級 支撐區域快速反應

防空網路之外,美軍亦同步升級關島三大軍事據點,形成立體部署:包括布列茲陸戰隊基地(Blaz Base):可容納約5000名陸戰隊員,設有新營舍、訓練設施與後勤補給中心;安德森空軍基地(Andersen Air Force Base)具備長程轟炸機部署能力,包括B-52H,可因應台海與南海突發情勢;阿普拉港(Apra Harbor)設有潛艦維修設施,支援航母、潛艦及後勤補給作業。

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擁有B-52H轟炸機,具備長程轟炸能力,可因應台海突發情勢。圖/取自Andersen Air Force Base FB

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擁有B-52H轟炸機,具備長程轟炸能力,可因應台海突發情勢。圖/取自Andersen Air Force Base FB

這三大基地構成海、空、陸協同的戰略支點,確保美軍能在第一時間對印太區域的突發狀況進行戰力投射與戰術支援。

戰略意涵:印太防線再深化

專家指出,美軍在關島的「AI整合防禦體系」不僅是硬體升級,更標誌著美國軍事運作邁入智能化新階段。

在面對中國與北韓日益增強的飛彈與無人機威脅下,這套系統象徵華府正將印太地區作為下一代戰區防禦技術的試驗場與前哨基地,同時,確保其戰略威懾在西太平洋維持主導地位。

根據美軍印太司令部資料,至2037年,關島現役與後備軍人及眷屬將增加約1萬人,總駐軍達3萬4000人。2019至2028年間,美方將投入62億美元用於防禦建設與基礎設施升級。

建設挑戰重重:高成本、後勤延宕、環境老化

不過,美軍的關島防禦計畫面臨重重挑戰。

由於島上基礎設施老舊、供應鏈受限,建設成本為美國本土的三倍,材料運補常延遲四至六週。住房、醫療與學校容量不足,加上軍事建設推升房價,引發當地居民不滿。

此外,當地電力與醫療設施老化,公共醫院無法應付大規模戰時傷亡,亟需15億美元資金更新地下電網。

「關島殺手」陰影籠罩 中國飛彈與駭攻威脅升高

面對美軍全面升級關島戰略及戰術準備,中國也不是省油的燈。據報導,中國近年飛彈部隊快速擴張,今年「九三」閱兵時展示了超高音速版東風-26,並加強針對關島基礎設施的網路攻擊。美軍軍官警告,關島已明確成為中國潛在的首波攻擊目標。

同時,北京持續推進海軍實力,企圖突破包含台灣與日本的第一島鏈,跨向包含關島的第二島鏈,建立更廣泛的戰略縱深。

美國企業研究所(AEI)學者古柏(Zack Cooper)認為,華府內部對此存有兩派觀點:一派主張強化關島以維持印太主導權;另一派則認為在成本與風險考量下,美軍應分散戰力,減少單點失效風險。

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史密斯(Eric Smith)說,將戰備移至關島「可能是錯誤方向」,因為美國仍需在第一島鏈維持前線威懾力。

五角大廈因此同時推進在帛琉、北馬里亞納群島、日本與菲律賓的基地強化計畫,以建立更分散的多節點防禦網絡。

儘管如此,美國印太司令帕帕羅(Samuel Paparo)強調關島地位不可取代。他說,關島是美國戰力的定錨點,既是防衛,也是對盟友的保證,更是嚇阻侵略的象徵。

台海情勢升溫 關島成美國印太戰略的「試金石」

在台海緊張升高與南海爭端擴大背景下,關島的軍事升級不僅是防禦工程,更是一場地緣政治訊號戰。

它向北京傳遞美國不放棄印太主導權的決心,也對台灣、日本與澳洲釋出穩定信號。

但隨著美中競逐擴散至第二島鏈,美國的「太平洋盾牌」同時也象徵一場更長期、更昂貴的軍備對峙。

軍事分析人士指出,關島的戰略意義與風險並存。若中國採取「飽和攻擊」戰術,即同時發射數十枚飛彈與無人機,任何防禦系統都可能遭到壓垮。

此外,關島距台海與南海約1500英哩(2414公里),雖具補給優勢,但在戰時也可能成為「第一波攻擊焦點」。

然而,對美國而言,放棄關島等於失去太平洋縱深,這在戰略上幾乎不可想像。正如一名美軍戰略顧問所言,「關島不只是基地,而是印太安全的核心信號塔。」

第二島鏈的未來戰場

隨著EIAMD系統陸續部署、美軍駐軍與建設同步推進,關島正從一座後勤補給站轉變為美中太平洋對峙的前沿堡壘。

關島正從一座後勤補給站,轉變為美中太平洋對峙的前沿堡壘。圖/取自Andersen Air Force Base FB

關島正從一座後勤補給站,轉變為美中太平洋對峙的前沿堡壘。圖/取自Andersen Air Force Base FB

在新的冷戰結構中,這座島嶼的防線不僅守護台海與南海,更見證美國全球戰略重心的轉移。關島能否真正成為「不可摧毀的太平洋盾牌」,將成為未來十年美中權力競逐的關鍵指標。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