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西北的荒漠地帶,一座座巨大風力渦輪與太陽能陣列佇立在黃沙之間,無聲地汲取陽光與氣流。從這出發,一條全長超過3200公里的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蜿蜒東行,穿越山脈與河谷,最終抵達距上海不遠的安徽省、一個擁有6100萬人口、聚集中國頂尖電動車與機器人製造商的重鎮。
這條輸電線路被視為中國能源轉型象徵之一,將偏遠地區的清潔能源輸送至人口與工業密集的東部地區。《紐約時報》中文網報導說,目前中國已建成並運行41條類似特高壓線路,每一條的輸電能力都超過美國任何一條電力主幹線。
「魚線別掛在桿上」:高壓線下的生活
安徽省徐沖村的居民舒傑,經常在特高壓線下釣魚,他說,「釣魚時能感受到靜電,只要不在下面釣,魚線不要掛在桿上,基本上沒事。」
對當地居民來說,這些橫越村莊上空的鋼塔與粗壯導線既象徵國家工程壯舉,也帶來潛在風險。村口的魚塘旁立著一塊警示牌,上面畫著骷髏與觸電者照片,提醒民眾「禁止在此釣魚」。
村民許士才說:「下雨時撐傘會冒火星,人也覺得麻麻的。釣魚的時候,魚竿都拿不住,很麻。」儘管如此,他仍認為這是「國家大事」,村民也只能習慣。「建成之後,說真的我們也不希望他再建。」
清潔能源崛起 風能太陽能提前6年達標
大陸推動清潔能源的速度遠超自身預期。據報導,如今中國一半的新車為新能源汽車,全國4萬8000公里的高鐵網絡全部依靠電力運行。今年4月,風能與太陽能發電量已占中國總發電量的四分之一,這一比例全球罕見。
然而,絕大多數清潔能源都來自陽光充足、風力強勁的西北地區;而中國14億人口中逾九成居住在東部沿海,那裡氣候潮濕、多雲、風力不足。能源供需失衡,使得「西電東送」成為電網升級的核心任務。
中共中央規劃部門原以為能源轉型需更長時間,但2024年底發現,風電與太陽能裝機容量已提前六年達成2030年目標。
《紐時》中文網引述上海能源電力顧問余德偉指出:「國家電網擅長建設項目,但沒料到新能源發展速度會這麼快,導致輸電網路無法及時跟上。」至今,中國約十分之一風電與太陽能設備閒置,就因電網輸送能力不足。大陸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司長杜忠明坦言,必須「加快推進新能源配套電網項目」。
技術突破:直流輸電減少損耗
報導指出,中國在多條特高壓線路中採用直流輸電(HVDC)技術,可在數千公里距離內傳輸電力,幾乎無功率損失。這使中國在全球能源競賽中取得領先地位。
截至2024年底,全大陸已有19條800千伏(kV)線路與22條1000千伏線路投入運行。其中,終點位於福建泉州下轄泉港的一條線路以1100千伏電壓運行,其輸電容量足以滿足700萬戶美國家庭或高達5000萬戶中國家庭用電需求。相比之下,美國目前最高電壓等級僅765千伏,總長約3200公里,僅相當於中國一條特高壓線路的距離。
《紐時》中文網指出,中美在能源基礎設施上的差距日益擴大。美國能源部7月取消對「穀物帶快線」(Grain Belt Express)提供49億美元貸款擔保計畫。這條1200公里長的線路,原計劃將堪薩斯州風電輸送至中西部城市,卻遭遇土地所有者與共和黨議員的強烈反對。
美國川普(Donald Trump)政府推動「鑽吧,寶貝,鑽吧」(Drill, baby, drill)政策,主張增加化石燃料開採,並撤銷推動清潔能源應用的聯邦項目。
美國對照:基建受阻,項目停擺
在川普上任前,美國其他可再生能源項目中,僅數百公里的輸電線路就需耗費17年審批時間,對比中國的高效動員形成強烈對照。
中國的特高壓建設可追溯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當時北京批准巨額投資以刺激經濟、創造就業,同時推動新能源與電動車、鐵路發展。
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更促使中國加快能源結構轉型,延後多項核電計畫,轉而興建遠程輸電線路,將西北清潔能源送至沿海工業帶。
芝加哥大學2025年8月的研究指出,自2014年以來,中國空氣污染濃度下降41%,平均預期壽命因此延長近兩年。北京並在2020年基本停止燃煤發電,部分電力來自數百公里外的風場。
這一系列轉變,使中國在減少有毒空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取得實質進展。
能源安全與地理風險並存
儘管電網升級帶來環保與能源獨立效益,但也引發新的安全隱憂。《紐時》中文網說,中國西北多山、地震頻繁,特高壓線路不得不沿著黃河支流密集鋪設。一旦發生洪水或地震,恐造成大面積電力中斷。
此外,這種「自上而下」的建設方式依賴強勢行政與訊息管控。與歐美國家因民眾抗議而延宕的基建不同,中國的公眾反對聲極少被允許發酵。這種模式雖保證效率,卻也揭示權力與民意之間的張力。
中國政府預計到2050年將特高壓線路數量再增兩倍,形成覆蓋全國的超高壓能源網絡,支撐「雙碳目標」——2030年碳排達峰、2060年碳中和。
能源專家指出,若中國能維持目前的擴張速度與技術進步,其電網規模可能在十年內超越所有主要經濟體的總和。
在古泉鎮的茶園下,粗壯的導線嗡嗡作響。村民或心懷擔憂,或引以為傲;而在遠方,西北的風與陽光正轉化為電流,沿著這條現代版「絲綢之路」奔向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