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專論】川普動用軍隊鎮壓示威是民主的倒退

 9月4日,美國國民警衛隊成員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巡邏。圖/取自新華社
9月4日,美國國民警衛隊成員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巡邏。圖/取自新華社

林建甫/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
 
最近,美國總統川普在移民執法爭議中,派遣德州國民兵進駐芝加哥與波特蘭等民主黨主政城市,引發聯邦與地方政府的激烈對峙。雖然川普尚未正式援引《叛亂法》,但他多次公開揚言「不排除動用」,並形容這些城市如同「戰區」,聲稱若地方政府阻撓或出現人員傷亡,將考慮繞過法院與州政府直接部署軍隊。

此舉挑戰了美國憲政架構中聯邦與地方分權的原則,也暴露總統權力邊界的模糊地帶。根據美國法律,軍隊不得執行民事執法任務,除非在極端情況下由州長請求援助。《叛亂法》雖提供例外,但歷來使用極為謹慎。川普的強硬言論與行動已引發伊利諾州與奧勒岡州政府的法律挑戰,並遭聯邦法院暫時禁止進一步部署。民主黨官員痛批其將軍隊作為政治工具,違反憲政精神。
 
集權毀了地方自治
 
川普的軍事部署揭示了美國民主制度在極化政治下的脆弱性。地方政府原本應有權決定治安策略與執法方式,但在川普的干預下,地方自治遭到削弱。芝加哥市長與伊利諾州州長皆表示,當地示威多為和平抗議,並無「戰區」之實,川普的描述與實情不符,反而加劇社會恐慌與對立。

更令人憂心的是,川普的行動並非孤立事件,而是其第二任期以來一系列擴權行動的一環。他不斷挑戰法院裁決,繞過法律程序,甚至公開質疑司法獨立與媒體自由。這種「強人政治」的風格逐漸侵蝕美國原有的制衡體系,使民主制度陷入功能失調。當總統可以單方面決定軍隊進駐城市,民主的根基便開始動搖。川普如果繼續一意孤行,會變成美國民主的罪人。
 
社會信任的崩解
 
軍隊進駐城市的畫面,對美國民眾而言不啻為民主幻滅的象徵。在波特蘭與芝加哥,抗議民眾與全副武裝的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ICE)人員發生推擠衝突,甚至傳出用催淚瓦斯與胡椒彈驅散群眾的情況。川普宣稱「數十人中槍」,但地方政府與媒體報導指出,示威規模有限且大致和平,顯示聯邦政府與地方社會之間的敘事落差。

這種落差不僅是資訊不對稱,更是信任的崩解。當政府以「維安」之名行「鎮壓」之實,民眾對國家機器的信任便逐漸瓦解。民主制度的核心在於人民的參與與政府的回應,但川普的作法卻將抗議視為敵意,將城市視為戰場,將異議視為叛亂。這種治理邏輯,將社會分裂為「服從者」與「敵人」,而非多元共存的公民社群。
 
給台灣的啟示
 
川普的軍事干預行動,對台灣而言是一面鏡子,也是一種警訊。台灣同樣面臨中央與地方權力的協調挑戰,也有社會抗議與治安維持的張力。但川普事件提醒我們,治理的合法性不在於權力的強度,而在於程序的正當性與民意的回應。當政府以武力壓制異議,民主便失去其道德基礎。

台灣的民主制度雖仍在發展中,但相較之下,對地方自治的尊重與對公民社會的包容,仍是其韌性的來源。台灣的治理應以川普事件為鑑,強化法治精神、尊重地方意志、維護公民自由,並在制度設計上建立更穩固的權力制衡機制。面對社會抗爭,政府應以對話與制度回應為主,而非動用國家暴力。川普的作法雖在短期內展現了權力的集中,但長期而言,卻可能導致制度信任的崩潰與社會的撕裂。當政者應要了解:民主不是一場選舉的勝利,而是一種持續的治理倫理。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