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前總理梅克爾最近接受匈牙利媒體專訪時提到,2021年6月在歐洲理事會上,她和法國總統馬克宏提議,與俄羅斯總統直接談判,以應對俄羅斯在烏克蘭邊境附近的軍事集結,卻遭到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波蘭的反對,以致於她卸任後,普丁就進攻烏克蘭。此言一出,不但被點名的國家立即痛批,歐洲輿論也大都對她負評。
陸媒「牛彈琴」發現,歐洲輿論幾乎一面倒批判梅克爾,有人說,是她將歐洲推入深淵,她才是俄烏衝突爆發的罪魁禍首;是她才讓整個歐盟依賴俄羅斯的油氣;她一直服務於俄羅斯的國家利益,引發了歐洲所有重大危機,怪不得她俄語說得那麼好。
最近的風波源自梅克爾日前接受匈牙利《遊擊報》採訪,在這次訪談中,梅克爾指出,烏克蘭「顏色革命」後,俄烏隨即爆發頓巴斯戰爭;在德國和法國協調下,俄烏達成《明斯克協議》,雙方同意停火;但梅克爾看到了隱患,因此,才在2021年6月在歐洲理事會上提議,與俄羅斯總統直接談判,但卻遭到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的反對。
梅克爾專訪內容刊出後,愛沙尼亞外長查赫克納痛批,是俄羅斯對俄烏衝突負有全部責任,俄羅斯發動俄烏衝突的唯一動機就是它拒絕接受蘇聯解體的事實,以及它永不停止的帝國主義野心,俄羅斯應該為這場侵略負責;波蘭前總理莫拉維茨基則怒批,梅克爾通過她輕率的採訪證明,她是過去一個世紀對歐洲最具破壞性的德國政客之一。
拉脫維亞前總理卡林什則指出,當時許多國家並不真正理解俄羅斯,包括德國和梅克爾本人,他一直告訴梅克爾,不能以善意與普丁打交道,但梅克爾認為波羅的海國家的看法是錯的;他很清楚梅克爾的觀點,但令他震驚的是,在烏克蘭發生這一切之後,她仍然堅持這種想法。
卡林什表示,他們一直在告誡梅克爾,不要與俄羅斯走得太近,但梅克爾不聽,最終,是她讓俄羅斯得寸進尺、為所欲為。
在一面倒的負評中,也有正面評價,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就說,梅克爾此時說出這番話很有意思,正因如此,如果她繼續擔任德國總理,相信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不會發生衝突。
武契奇還說,因為梅克爾始終非常清楚戰爭的代價是什麼,衝突的代價是什麼,並且她會始終堅持不懈地解決這些問題。
牛彈琴指出,梅克爾說的,其實完全正確,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確實對引發這場戰爭負有重大責任,但她忘記了幕後操縱者是誰:華盛頓。
梅克爾雖然清楚認識到烏克蘭不可能戰勝俄羅斯,但她很快發現,美國另有謀算;為什麼普丁《明斯克協議》越來越不感興趣,就是因為俄羅斯發現,美國不斷向烏克蘭輸送武器。
梅克爾當時確實擔心,美國武裝烏克蘭的行為只會增強烏克蘭的鷹派力量,對解決問題沒有幫助,但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最終的結果,烏克蘭國內、美國,乃至歐洲一些國家,都主張通過軍事手段解決衝突,梅克爾的外交努力,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