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塞湖危機未解除!李鴻源示警「2000萬噸水壓頂」 籲盡快裝設感應器

圖為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25日出動空拍機拍攝畫面,評估壩體已降低104公尺,蓄水量剩15%,暫時不會有致災洪水,但紅色警戒尚未解除。圖/中央社
圖為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25日出動空拍機拍攝畫面,評估壩體已降低104公尺,蓄水量剩15%,暫時不會有致災洪水,但紅色警戒尚未解除。圖/中央社

花蓮縣光復鄉受到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衝擊傷亡慘重,針對藍綠爭論不休的「溢流」還是「潰堤」一說,身為水利專家的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在節目《57爆新聞》表示,爭論這個沒有意義,溢堤、潰壩、潰堤,都會造成很嚴重的淹水,首要之務是恢復災民的生活節奏、接著加速處理堰塞湖內2000多萬噸的水,且遺憾的是,非常有可能發生瞬間崩塌,而居民只有1個小時的疏散時間,假如還來得及,趕快在某些地方去做感應器,密切觀察。

針對主持人詢問,馬太鞍溪堰塞湖一事是潰壩,政府一直咬的是溢堤,為什麼要在這3個文字裡打轉呢?李鴻源表示,無論是溢堤、潰壩還是潰堤,繼續糾結在學術名詞上毫無意義,都會造成很嚴重的淹水。

李鴻源指出,溢堤跟潰壩有很大的不一樣, 假如是溢流,它往下切了80米,就是整個水壩垮掉了80米、20幾層樓高,所以沖出來的水是6000多萬噸,這些堤防根本擋不住,所以水直接就沖破了,就進到我們的災區。

李鴻源認為,今天再扯這種學術名詞,毫無意義。現在要趕快讓災民恢復應該要有的生活節奏,這是第一優先順序,第二個優先順序,則是還有將近2000萬噸的水在頭頂上,到底該怎麼辦?這才是要考慮的。

李鴻源續指,過去堰塞湖土是乾的,若溢頂就一定會潰壩,這是我們完全知道的。海上颱風警報來了以後,預估多少水,所以我們完全知道什麼時候這個洪峰會來,所以要去疏散。

李鴻源說,現在是下切80米,剩下的土裡面含水量很高,最好的場景是來一場颱風把它沖走了,就沒事了。但最壞的狀況是,我們最擔心的是叫做管湧現象(Piping),也就是它的壩體開始漏了,然後水在漏的過程中,把土給帶出來了,從小洞變成中洞,從中洞變成大洞,就在那個當下,2000多萬噸水就從山上下來了。

李鴻源也指出,堰塞湖沒有裝感應器,它在漏水,可能看得到也可能看不到,現在唯一能做的,趕快從航照、航拍,從無人機開始去看它到底有無漏水,假如還來得及,趕快在某些地方去做感應器,密切觀察不要發生管湧現象,但很遺憾的是,它非常有可能發生,且發生當下是風和日麗,「就像不知道天坑何時發生一樣」。

李鴻源示警,颱風天可以有24小時疏散,但堰塞湖如果因為管湧現象垮了,就是1個小時的時間,現在要密切演練如何快速讓民眾不要再受到傷害,才是當務之急。

陳駿季針對「曾說馬太鞍溪堰塞湖無立即潰堤危險」 回應

針對在野黨立委輪番批評,農業部長陳駿季在8月13日黨團協商中說,馬太鞍堰塞湖沒有立即潰堤的風險。陳駿季25日在行政院會後的記者會上表示,8月13日所講的時間不一樣、情境也不一樣 ,當時立法院黨團會議是在處理丹娜絲颱風及0728大豪雨災後重建的協商會議,當天剛好也是楊柳颱風登陸太麻里的時間,所以有相關的居民撤離計畫,會上很多委員關心馬太鞍堰塞湖壩體是否有潰堤風險,請農業部注意。

陳駿季說明,當時的回應是針對馬太鞍堰塞湖壩體的蓄水量,大約距離堤頂還有50公尺,以當時的豪雨評估,並不會抵達滿水位溢頂,因此在壩體結構相對穩定情況下,根據專家相關會議的結論說了「沒有立即潰堤風險」那一句話。他強調,這句話是針對「當下的時間點」,卻遭到張冠李戴、移花接木的故意拼湊。

陳駿季強調,大家也可以看到,當時的重點是第二句話,他說雖然沒有立即潰堤風險,但農業部會更努力積極從事相關防護作為,從紀要也可以看到,8月13日以後也更進一步派遣人力探勘、埋水位計,就是要讓監測更精準來預警,好讓下游民眾撤離。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