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外長維文(Vivian Balakrishnan)22日在國會發表聲明,宣布星國將「有條件」承認巴勒斯坦國(State of Palestine),同時對在約旦河西岸實施暴力的以色列極右翼屯墾團體及其領袖祭出制裁。這是新加坡自1965年獨立以來,首次對以色列個別團體採取制裁措施,象徵外交立場的重大轉折。
維文指出,儘管新加坡長期與以色列保持密切的外交與軍事合作,但這並不意味新加坡會無條件支持以方的所有行動。他強調,新加坡的立場建基於三大核心原則:維護國家凝聚力、保護國家安全,以及堅守國際法。
承認巴勒斯坦國 「時間早晚的問題」
維文在答詢時明確表示,承認巴勒斯坦國並非「會不會」,而是「何時」的問題。不過,星國承認的前提是,巴勒斯坦必須建立一個「承認以色列生存權、並明確摒棄恐怖主義的有效政府」。
他回顧歷史指出,巴解組織(PLO)雖在1988年宣告承認以色列生存權,但哈瑪斯(Hamas)至今仍拒絕承認以色列,並揚言重演2023年10月7日的恐怖攻擊。對此,維文認為,只有當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展現具體能力,真正取代哈瑪斯在加薩的統治,並落實改革及解除武裝,巴勒斯坦國的國際合法性才可能落實。
制裁以色列屯墾團體 反對破壞「兩國方案」
新加坡同時對以色列在西岸持續推進的屯墾政策,表達嚴厲批評。維文說,以色列近期推動的「E1」屯墾計畫將進一步割裂巴勒斯坦城鎮,使「兩國方案」的前景更加渺茫。他重申,「新加坡一貫立場是,以色列屯墾屬於國際法下的非法行為。」
因此,星國將首次對涉入暴行的屯墾領袖或團體施以「針對性制裁」(targeted sanctions),細節將於日後公布。此舉意味,雖然星國與以色列在軍事領域維持合作,但星國並不會在國際爭議上「無條件站隊」。
批評以色列軍事行動 「過久且超出限度」
談到加薩戰爭時,維文直言,以色列對加薩的軍事行動,「過久且超出限度」,造成嚴重人道危機。他指出,超過6萬人喪生,其中三分之一為兒童,90%的住宅毀壞或受損,學校、醫院、清真寺等設施亦頻遭轟炸,近190萬加薩人被迫流離失所。
他批評以色列「蓄意且非法阻撓人道援助」,這不僅違反國際人道法,更可能構成「種族滅絕」(genocide)。
新加坡的人道援助與「國家利益」考量
儘管外交立場強硬,新加坡仍積極參與人道援助。至今,政府與民間合計已提供超過新幣2400萬元(約1.7億台幣)的援助,涵蓋醫療物資、糧食及義肢支援等。新加坡紅十字會近期也透過埃及紅新月會捐贈120萬新幣,並派遣醫療團隊赴開羅支援治療巴勒斯坦傷患。
維文強調,星國的外交決策必須從「國家利益」出發,尤其是種族與宗教多元的內部現實。他警告,外部衝突若被引入新加坡,可能對國內族群關係造成嚴重撕裂,因此政府必須確保外交政策不受單一宗教或族群立場主導。
新加坡與以色列的軍事合作可追溯至建國初期。新加坡1965年建軍時,以色列協助新加坡建立武裝部隊,成為新加坡國防體系的重要奠基者。至今,兩國仍維持密切防務合作。如同當年,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因與台親善,也在台成立「星光部隊」由台訓練。
不過,維文強調:「這不代表新加坡會受制於以色列。」他說,當以方行為違反國際法或損及「兩國方案」時,新加坡會毫不避諱直接向以方政府表達反對。
新加坡值得台灣借鏡嗎?
截至今年9月,聯合國近200國家和地區中已約 156 個會員國正式承認巴勒斯坦為主權國家,歐盟27國先前已有16國承認,近期包英、法也正式宣布承認。我外交部日前表態,「目前無承認巴勒斯坦國的計畫,但會持續關注國際上承認巴勒斯坦國家的動態與情勢變化。」
台灣外交部是百分百站隊美國立場,外交部在表態時還指正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或其常駐聯合國觀察員代表團,在社群平台 X發布一張「承認或有意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國家」世界地圖,其中將台灣標示「已承認或有意承認巴勒斯坦的國家」。外交部說,這樣的標示將台灣「納入中國」,對台灣主權是不尊重的。
台新相較,台灣的立場很容易受質疑。首先,星國堅持「國家利益優先」原則,避免外交政策淪族群或意識形態爭論的延伸;其次,在維持與以色列軍事合作的同時,仍能在國際場合清楚表達批判立場,展現小國外交的靈活、自主與自信。相較來說,台灣提供的人道救援杯水車薪,但站隊美國等於站隊以色列,無法在國際法及人權議題上展現立場,更難維持外交的正當性與戰略自主性。
維文最後指出,新加坡將持續關注局勢發展,如果以色列進一步「扼殺兩國方案」,新加坡將不得不重新考慮承認巴勒斯坦的時機。他重申,最終解決之道仍是「談判達成公正、全面且持久的和解」,實現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兩國並存、人民共享和平與尊嚴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