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今年原油額外購進逾百億美元  彭博:或應對台海潛在衝突

彭博分析指出,大陸大規模進口原油的可能原因包括應對中美貿易戰風險及潛在台海衝突。圖/取自微博
彭博分析指出,大陸大規模進口原油的可能原因包括應對中美貿易戰風險及潛在台海衝突。圖/取自微博

大陸近來持續以空前規模進口原油,雖然價格低廉被視為直接的誘因,不過彭博今天(18日)分析指出,今年大陸已額外購入逾百億美元(3000億台幣以上)的石油,進口量超過實際需求,可能的原因包括應對中美貿易戰造成的能源安全風險,也有部分石油業者認為,台灣問題是市場無法忽視的隱憂,北京若為潛在的軍事衝突做準備,大量進口石油就是戰略儲備的一部分。

國際能源署(IEA)估計,大陸今年吸收了全球可測量庫存原油的相當大部分,使得外界高度關注其購買潮是否會持續延續,先前在新加坡舉行的亞太石油年會上,交易員普遍認為大陸仍有能力持續增加石油儲備,但對購買潮能持續多久無人敢下定論。牛津能源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布丘耶夫(Ilia Bouchouev)強調,大陸政策往往是複雜交織,可能涉及多重考量。

多重因素推動大陸「囤油潮」 石油業:可能為台海備戰

彭博則提出多項可能原因,地緣政治部分,部分石油業者與交易員認為,台灣問題是市場無法忽視的隱憂,若北京為可能的台海衝突做準備,大量進口石油就是屬於戰略儲備的合理舉動,彭博分析,雖然這類推測帶有陰謀論色彩,但在能源市場上頗具影響力。

彭博提到,陸方大量進口原油的其中一項因素是「投機性購買」,文章指出,中國官員在能源上長期展現精明操作,以實質價格計算,目前西德州中質原油價格幾乎與20年前相同,為中國囤積提供絕佳時機;其次是「產能因素」:中國近年大量新儲油設施投入運轉,至2026年仍會持續增加,據估算目前仍有約一半容量未使用。

不僅如此,制度變化也是可能的原因,大陸自今年1月起實施《能源法》,首次將戰略儲備列為國營及民營企業的法定義務,等於由國家與企業共同承擔囤油責任,為庫存總量增加奠定法律基礎,並推升進口量。

中美經貿關係未明 陸加緊鞏固能源戰線

能源安全也可能是陸方的一大考量,彭博分析,在美國頻繁動用經貿制裁與關稅的情況下,中國必須未雨綢繆,目前約兩成的進口原油國家受到美國制裁,包括伊朗、俄羅斯及委內瑞拉,一旦美方切斷這些來源,中國將首當其衝,因此囤積更多石油是必要之舉。據市場消息,若依當前趨勢,中國庫存可支撐110天消費量,到2026年可能增至140至180天。

最後,石油也被視為大陸外匯存底多元化的工具,與其持有龐大的美國國債,北京或選擇以石油作為替代性投資。彭博指出,若連續兩年各投入百億美元購買原油,不僅能強化能源安全,也能降低美元資產曝險。彭博總結認為,無論是商業利益或戰略需求,中國都有充分理由持續囤油,並可能在2026年繼續吸收全球過剩供應。

與此同時,美國則以大陸大量購買俄羅斯石油為由,呼籲G7與北約盟國對陸方加徵關稅,試圖借此施壓北京為俄烏停戰做出更多作為。

對此,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林劍15日強調,中國與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國家展開正常經貿合作,合法且正當。林劍批評,美方做法屬典型霸凌與經濟脅迫,破壞國際規則並威脅全球供應鏈安全,強調若中方正當權益遭到侵害,將堅決反制,以維護國家主權與發展利益。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