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失智人口逐年攀升,相關風險日益嚴峻。衛福部統計,去年老年型失智症患者約35萬人,加上年輕型失智者約3萬7000人,今年推估達38.6萬人。警政署數據顯示,失智長者走失案例也逐年增加,從2020年的1364人,成長到2024年的1788人,平均每天有4名失智長者走失。
失智迷路者,往往危及生命安全。專家指出,輕度或極輕度失智者就可能出現認路障礙,若在炎夏未及時尋回,恐因脫水中暑喪命;寒冬走失則有失溫風險。若患者同時罹患慢性病,走失時未攜帶藥物,也容易造成急性惡化。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約3分之1的患者一生中至少會走失一次,過去5年累積已近8000人次。
其中,86歲的彭姓老翁確診失智後,雖由家人全天候陪伴,仍屢次趁隙溜出門,甚至曾失蹤3天。因其合併前額葉受損並伴隨暴力傾向,日照中心不敢收治,讓家屬陷入兩難。
藝人林葉亭的父親林葉增也在今年春節前走失,警消等單位動員數百人次搜救,歷經11天才在水池旁尋獲遺體。此凸顯了失智家庭在面對意外時的無助與自責。
專家呼籲,失智議題不應僅限於醫療層面,而需整合全社會力量。林口長庚醫院醫師指出,若能結合鄰里與產業,建立快速識別與通報機制,將有助減少走失悲劇。也有學者建議建議,政府應推動「失智專法」,統整跨部會資源,避免各單位各自為政。
國際經驗顯示,提早部署是關鍵。日本自2007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後,積極強化社區連結與照護網絡。學者認為,台灣社區互動緊密,若能及早建立失智防護網,不僅能守護家庭,也能減少悲劇一再上演。
以高雄警方為例,近年來也屢屢尋獲失智的老人走失,甚至有岡山地區的老人家,得知兒子要回家了,興奮地跑到鄰近的超商等待,因為民眾發現有異,擔心老人家發生安全問題,所以通報警方。警方帶回老翁,再通知家屬領回。
警方也提醒,民眾可以把長者的姓名、緊急聯絡人電話與地址寫在小紙卡上,放在長者的衣物口袋中,方便發生迷路時協尋。平常也請多關心年邁的家人,多關心老人的健康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