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在陸遭反壟斷調查 恐面臨500億元以上罰款及三重危機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中)近來常跑大陸,圖為7月16日他出席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開幕式,儘管如此,北京對輝達的晶片安全仍寄予高度關注。圖/取自中國經營報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中)近來常跑大陸,圖為7月16日他出席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開幕式,儘管如此,北京對輝達的晶片安全仍寄予高度關注。圖/取自中國經營報

美國晶片巨擘輝達(NVIDIA)近期在大陸遭遇前所未有挑戰,大陸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15日宣布,初步調查發現輝達涉嫌違反反壟斷法,將展開全面調查。根據《Wccftech》科技網與《ICLG》表示,若調查結果成立,輝達可能被處以相當於大陸市場營收1%10%的罰款,最高金額約17億美元(新台幣512億元)。這場風暴不僅衝擊輝達在陸業務,更牽動美中科技與貿易角力。

三重困境:反壟斷、晶片受阻、本土競爭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近年帶領公司在AI晶片領域獨霸全球市場,市值一度突破2兆美元。然而,在大陸市場,輝達卻陷入「三重困境」:

其一是反壟斷調查:大陸國家市監總局懷疑輝達違反其2020年以69億美元收購以色列美倫諾克斯(Mellanox)公司的附帶承諾;當時北京批准交易的條件是,輝達須在「公平、合理、無歧視」框架下,持續供應GPU加速器與網路產品給中國。但近年在地緣政治衝突背景下,北京認為輝達限制技術輸入,違反協議。

2020年上半年NVIDIA收購以色列的Mellanox科技公司,圖為黃仁勳(右)伸出友誼之手。圖/取自NVIDIA Taiwan FB

2020年上半年NVIDIA收購以色列的Mellanox科技公司,圖為黃仁勳(右)伸出友誼之手。圖/取自NVIDIA Taiwan FB

其次,AI晶片銷售受阻:由於美國政府祭出出口管制,輝達專為中國市場設計的AI晶片「H20」性能被削弱,但仍遭北京批評。中國網信辦甚至在8月傳喚輝達高層,質疑H20可能暗藏「後門」,能回傳敏感數據。雖然輝達否認,但疑慮已使中國企業採購態度保守。

其三,本土競爭對手崛起:大陸積極推動晶片自主化,包括華為、寒武紀(Cambricon)等公司快速追趕,並獲政策大力扶植。黃仁勳甚至公開警告,美國若持續限制對中業務,未來「華為將全面接手」,影響力恐超越輝達。

2016年才創辦的大陸科技公司「寒武紀」,如今已被稱之中國AI晶片第一股。圖/取自澎湃新聞

2016年才創辦的大陸科技公司「寒武紀」,如今已被稱之中國AI晶片第一股。圖/取自澎湃新聞

北京「以監管施壓」 輝達成談判籌碼

Wccftech》指出,這起調查正值中美貿易代表團在西班牙馬德里展開談判之際,中方選擇此時行動,顯示北京不打算放鬆對美國企業的制衡。中國以反壟斷為工具,既能展現監管權威,也能成為地緣政治博弈的槓桿。

過去五年,中國曾重罰阿里巴巴、美團等本土巨頭,如今將反壟斷之手伸向外資半導體龍頭,象徵進一步將產業政策化。專家認為,若對輝達祭出重罰,可能對其他跨國企業形成寒蟬效應,打擊跨境併購與高科技合作。

中國市場的重要性與風險

根據《ICLG》表示,輝達2025財年在中國營收約170億美元,占全球營收約 13%。若被處以最高額罰款,相當於中國營收的一成,將對公司財報造成實質打擊。

輝達原本視中國為成長最快的市場,但如今卻變成「監管雷區」,結合反壟斷調查、出口限制與資安審查,經營環境愈發險峻。市場觀察人士指出,這代表輝達未來在中國的角色,可能逐步被「邊緣化」。

美國歷任政府皆嚴防AI晶片輸往中國,以避免軍事用途。前總統拜登(Joe Biden)與現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政府接連升級出口管制,輝達不得不「因地制宜」設計受限版本。然而,北京仍認為這些產品存在風險。

美方則視此次反壟斷調查為「報復手段」。部分美國政界人士警告,中國可能藉監管措施反制華府政策,加劇供應鏈不確定性。這也使投資人擔心,輝達在中國的長期前景將受重創。

專家分析:輝達未來路艱險

分析人士指出,輝達的全球成功仰賴資料中心對AI晶片的龐大需求,若中國市場逐步被封鎖,將加速北京推動國產替代。長遠來看,這可能削弱輝達在全球的市場佔有率。

另方面,北京若嚴格執行反壟斷調查,將強化訊號:「中國市場不再是美企的保證成長地」,企業需承擔更高的政治風險。

輝達雖然仍是全球AI處理器的領導者,但這場反壟斷戰役,結合美國出口禁令與中國本土化壓力,可能成為公司未來數年最大的挑戰。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