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登基為漢中王,封關公為前將軍,派他攻取荊州北部重鎮樊城(今湖北襄陽樊城區)。關公的大軍迅速包圍樊城,守將曹仁自知不敵,堅守城池不敢出戰,同時緊急向曹操求援。
曹操得報後,命左將軍于禁率領七軍火速增援樊城。然而,于禁不熟悉南方地形,將駐軍扎於樊城北方十里處的一片低窪之地,這裡恰是漢水(今漢江)的舊河道,水患頻繁之地。關公久經荊州戰場,對當地地形與氣候瞭若指掌,見曹軍駐紮於此,立刻命令部隊建造大船,調集水軍,準備以水戰迎敵。
果然不出所料,秋雨連綿十餘日,漢水暴漲,河水湧向于禁軍營。滔滔洪水淹沒了曹軍的駐地,七軍被困於汪洋之中,水深達五、六丈,士兵無處可逃,軍心渙散。
此時,關公認準戰機,指揮水軍猛烈進攻。曹軍無力抵抗,損失慘重,士卒被俘無數。于禁見大勢已去,只得帶領部下投降。然而,曹軍名將龐德寧死不降,奮力抵抗,最終被俘。關公念其忠勇,卻不得不按軍法處決。這一戰,即是威震華夏的「水淹七軍」。
此役後,曹操損兵折將,甚至荊州的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相繼向關公投降。關公的聲威震動四方,許多地方官員爭相請降,甚至一度讓曹操萌生遷都之念。這場戰役,不僅是關公軍旅生涯的巔峰,更將他忠勇智謀的形象牢牢刻入史冊。
《孫子·謀攻》有言:「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智慧的來源,不僅在於天賦,更源於對環境的深刻理解與過往經驗的積累。關公運用對地形與氣候的洞察,以智取勝,成就了「水淹七軍」這一場經典之戰。
在現實生活中,智慧不僅是一種應對挑戰的能力,更是一種沉著冷靜的態度。當面臨選擇或困境時,我們需像關公一樣,冷靜分析情勢,以經驗為基石,以理性為指引,才能作出正確的抉擇。
關公一生忠於漢室、義薄雲天,以其智慧與品格昭示後人,成為不朽的英雄典範。正如《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所云:「精忠冲日月,義氣貫乾坤。」他的忠義與智慧,如日月般照耀世間,為人們指引正道。讓我們以他為榜樣,學習他的堅毅、忠誠與明智,在人生的戰場上披荊斬棘,贏得屬於自己的勝利與榮耀。